第28部分 (第2/4页)

尔是要人们理解他的用心,他是想让人面对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求真溯本,不假模假式,从他的坦诚中寻找到生命的本原,从而走向真的天堂。

波德莱尔认为求善求美,首先得求真。因此,也不难理解他从生理上厌恶那些一本正经的正派人士。他们总是遮遮掩掩,无法使自己真实起来,赤诚地面对生命的本原。而这些正派人士也无法容忍波德莱尔的诗作。正是这双方面的原因,波德莱尔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让人理解。直至他死后,才越来越为人所称道。

兰波是步波德莱尔之后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是这样称波德莱尔的,“第一具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而写了那著名的《荒原》的T•S•艾略特说波德莱尔已经成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

作为诗人的楷模必须涉及到诗人那“诗人化”的一生。

二、

波德莱尔的身世,这里我就略作介绍。

波德莱尔生于巴黎。其父约瑟夫•弗朗索瓦受过高等教育,学过哲学和神学,爱好文艺,交游甚广,并且接受了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60岁娶了一个26岁的孤女为妻,并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波德莱尔。正因为老年得子,老年弗朗索瓦对小波德莱尔钟爱有加,给他讲神话和故事,并带他到处参观和欣赏艺术作品,使波德莱尔从小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不过,老弗朗索瓦在波德莱尔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又马上改嫁给了一个严肃而正统的军人欧比克。母亲的改嫁使得波德莱尔陷入绝望之中,从此养成了叛逆、阴郁、孤愤、桀骜的性格。

军官欧比克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培养波德莱尔,让他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官场中人。可是,波德莱尔无法忍受这种束缚,常常与继父发生冲突。

可以这么说,波德莱尔一生都进行着反抗着,反抗这个继父。他反抗精神是十分强烈的,22岁的时候就带着老弗朗索瓦的遗产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并在浪迹中开始创作,《恶之花》中很大部分就是在浪迹中写的。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挥霍无度,吸食大麻,曾多次企图自杀。但是命运总是弄人,1866年叛逆的波德莱尔从国外回来后,便一病不起,最后与这位一生都在反抗的继父葬在同一个地方。这颇具讽刺意味。

不管怎么说,我们可以从波德莱尔的作品中会得到许多东西。《恶之花》不仅仅是一部诗作,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坦露,一颗*的心。其中几篇如《信天翁》、《冥契》、《忘川》、《美颂》、《厄运》都是值得玩味的诗,读之会有所感悟的。

《恶之花》本身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波德莱尔的坦诚。

冷酷之下便是温柔——阅读三岛由纪夫

写作是一边倾诉自己,一边对抗着自己的。一个作家开始写作时,他面对的只是他自己,因此最信任的人是自己,而最怀疑的人也正是自己。

素有“鬼才”之称的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自杀身亡,生前并未正式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者身份。可当他写下《假面的告白》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文字背叛了自己,将种种内心扭曲的隐秘毫不廉耻地裸露在读者面前。在三岛生前,他一直抗拒着这部小说,在公众场合极力地声明《假面的告白》并非以他为模本。

事实上,三岛无法做到欺骗自己。《假面的告白》出版后不久,即 1949年7月19日,他曾写信给当时著名的精神医生式场隆三,同时还致赠他一本《假面的告白》,向式场坦承《假面的告白》的内容,除了人物模板略为修正之外,“全都是我亲身体验的忠实详述”,他对于自己的性倾向无法“朝一般常态的方向走,感到苦恼”。

在信中,三岛认为“告白”算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