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林海又提笔在纸上写了一字“昭”,谆谆教诲曰:“这‘昭’便是我朝之号,意为光亮。”又教他要避本朝君主讳,今上姓褚讳彦,但凡写到‘彦’字得用‘贤’替代,且要读作‘严’音。林珩只做懵懂样,林海叹道:“罢了,等你大了再讲与你听吧!你须得记住,避讳之事十分要紧,不仅要避国讳还要避家讳。若是犯了别人的家讳,人只说你无礼轻狂。若犯了国讳,那可了不得,不知要得个什么样的罪名!”

林珩点点头道:“父亲所言,儿子皆谨记在心。”林海笑道:“那便好,那咱们现在便来认字。”林海提笔写了几十个常用字,如“一、上、天、大、小、田”等字,一个个教他辨认。却不料碰见了一大惊喜,这林珩竟是聪慧异常,一个字只教两遍,他就能记住,甚至还能背诵得出字义。林海手把手教他写了几遍,再考他,他竟能默写出来,虽然笔迹稚嫩,但已具备结构。

林海只当这些字笔画简单,并不以为意,有心再试探,便写了几个笔画繁杂的字教他,谁知林珩仍旧能轻松记忆,并不出错。林海大喜,抱着林珩大笑道:“好!吾儿天资聪颖!林家后继有人!四十年无忧矣!”林海暗地里寻思,这玉儿此时表现较之吾之幼时更是聪慧,林家莫非又要出一百年不遇之天才!林海心下激荡,手都有些发抖,如此良才美玉更要悉心教诲,绝不容许出一丝差错!

林珩只做困惑道:“父亲为何如此高兴?”林海朗笑道:“我记得先祖曾编了本《蒙学训读》,正好拿来与你启蒙!”林海兴致高涨,忙唤丫鬟去他的书房取书来,又怕丫鬟们不知书放在何处,干脆起身抱着林珩要往书房去。林母听到这边动静,忙唤人来问。

林海只得先抱着林珩往上房去,林母见林海高兴得有些忘形,又听他如此这般说完后,也狠欢喜。但她到底经过的事多,又不大喜欢张扬,便嗔道:“那你也太心急了些!这世间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再说,外书房不是还有那些清客幕僚在,你这么大喇喇地出去,叫人瞧见了,日后传出去,岂不是让人家笑我们太轻狂?”又抱着林珩狠狠亲香道:“好儿子,果真聪慧。”

林海这才平心静气,含羞道:“是儿子失态了,竟忘记‘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的理了!”林母也笑道:“我不管你如何,只一样,可不许太过逼着我的玉哥儿用功!他可还小呢!”林海笑道:“母亲,这‘揠苗助长’的道理我也懂!”林母道:“你知道便好,你要带他去外书房也罢,只命人先吩咐那些清客先生们都散了吧!”林海指了个小丫头跑去二门知会,便向林母行礼告退,只抱着林珩缓缓向垂花门走去。

一路上与林珩指点着府内的景致,这林府前身就是博陵侯府,只是现不承爵,便去了那些违制的地方,大致上无甚变化。出了介寿堂,折向东经过一月洞门进入一座花木扶疏的小园子,上头匾额曰:“如是园”,看落款是林珩高祖的笔墨。

林海解说道:“这是咱们府里的小园子,外头还有一个外花圃,叫意园,俱是你高祖题的名。”一路穿花拂柳,顺着柳堤,经过一座小石桥,至一船房,四面皆水,连头亭、房舱共是三间,匾上四字曰:“在水中央”,两边窗外俱是碧色连天的荷叶。

出了船房,过桥向南曲折向东去,经过一楼阁,乃是仿杭州平山景致,阁前是疏林乔木、牡丹千本,此时正群芳争艳,红云朵朵。左边山畔有一亭,林海因亭势陡峭,并不带他上去,反而厉声告诫他,不许来此处玩耍。绕过小山,经过桃林、竹径一带,层峦叠嶂、翠薜古藤。由小径过一假山,后有竹篱草屋数间,清雅古朴。小沼平山、老松修竹,开四时不绝之花,有百岁长春之景。

经过廊下一座砖门,二人出园去了,又过一大院子,此乃贾敏所居,正经的正内室。父子二人打院门前过,门上匾额曰“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