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3/4页)

择些均匀通直的青冈树,砍了来修去枝桠;哦,你只管砍,够时我自会叫你。二位姑娘到林中拔些山茅草,呵呵,草庐颇大,尽管多多拔来,将根上泥土抖净。老纳去拾拣些山药、茯岑。行走已半日,腹中已摆空城计也!呵呵呵!”

天色微黑之时,一幢规模颇大的草舍已告落成。

一幢草舍分隔为三间,一间两位姑娘作为寝室,一间韩风与担当大师共住,中间较宽大,成为起居饮食所用。

用过山药、茯岑煮成的斋饭,两个姑娘因整日辛劳,大感疲惫不堪,早早进房歇息去了。

韩风却毫无倦意,独自到草地上练了好一阵子狂草剑法,进屋时夜已较深,但见担当大师尚在中堂里蒲团上趺坐。他心念一动,开口问道:“大师,我有事不明,欲求大师指教。”

担当大师微微睁眼,一笑道:“察你日间神色,老衲早知你有话要问。呵呵呵!为何在这高接空溟、满目寒气之处,竟有这如春之地,甚而片雪不积,潭水不冻,野花競放?是也不是?”

韩风拉了个蒲团坐下,道:“正是。我沉思良久,百思而不得其解。”

担当大师合什道:“阿弥陀佛!风儿啊,这点苍山古称灵鹫山,此地则称为灵鹫洞。据传西域有大鹫,常歇翅于佛祖释迦摩尼说法之侧一株古菩提树之上。久而久之,耳濡目染,竟通了灵性,深通佛意。忽一日,口衔佛祖亲书藏经一卷向东而来,飞至此地,见山奇水秀,民心古朴善良,遂将佛祖经卷投于洱海之畔,于我们今日所在之处筑巢留栖,故而佛教得传至大理,点苍山则得名灵鹫山也!善哉!善哉!此事乃系民间传闻,并无典籍可考,且姑妄听之。然此灵鹫洞得天独厚乃是事实。你看这四周悬崖如削,高达数十丈,恰如巨桶之壁。红日经空,将石壁烤得发烫,天日热气皆聚于桶中,复有冷风自狭缝中徐徐刮来,推动桶中热气缓缓回旋上升,故高天狂风怒吼,却极难侵入这一方小小洼地。此地土质又极为特异,遇大雪天气,洼地上也略有积雪,但云层一散,阳光照射石壁,不须两个时辰,洼地中积雪便全部消融,淌进洼地中央那一水潭之中。阿弥陀佛!此潭之奇,老衲亦未曾解透,乍看不过五丈方圆,然深不可测也!且连日暴雨,水潭中积水分寸不涨,经年奇旱,滴雨未落,水潭中积水又纤毫不减。善哉!善哉!实不知何处来水、水往何处去也。阿弥陀佛!老衲自鸡足圣山移锡感通之后,曾遍游点苍山十九峰,虽险、峻、奇、巧、秀之美景触目俯首处处皆是,然天意所独钟,造化所独至之处,非此莫属也,老衲当日初见此地,心实爱之,曾口占一绝,此时尚能颂之。诗云:石壁幽境谁据之,误将雪崖作瑶池;衔经西来佛祖意,唯有梵天灵鹫知。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自此,韩风、翠羽、沐兰三人在担当大师指点下,于这高接天宇的点苍山顶之洞天福地之中,刻意修文练武,不时亦跟随担当大师学些佛经禅意,以达大师所言之“修身养性”之功效。久而久之,此韩风、翠羽、沐兰三人竟大有所成,佛学造诣日深,内力招式日进。

………【第二十九回魂魄铸金轮 狂剑下点苍(二)】………

昆明五华山下,吴王府中。。26dd

吴三桂倒剪双手,在空荡荡的大堂中急步来来回回地走动。

只见他双眉紧锁,脸色凝重,甚而有些愤怒,胸脯急促起伏,牙越咬越紧。突然,只见他一把揪下头上的顶戴,使劲往地上一摔,冲着门外开口大叫道:“来人哪!”

一名侍卫应声而入,一甩马蹄袖,单腿跪地道:“王爷有何吩咐?”

吴三桂大声道:“备轿,去方大人府上。”

侍卫“喳”地应了一声,上前拾起帽子,双手毕恭毕敬地递给吴三桂,复又一转身,一溜烟跑了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