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 (第3/5页)

,巡抚一职便也要撤销,还政于三使司。

这个方案是比较让秦牧满意的,殿大大臣反对的也不多。

首辅司马安出班说道:“秦王,目前我大秦统一天下的步伐稳步推进,江淮新拓数府之地,西南尽纳贵州一省之境。这些地方都需要派遣大量官员前去治理;

裁撤下来的官员,只要尽量调用到这些地方,而不是让他们罢官回家,相信所引发的反弹就不会很大。

只不过各地的兵备道原本是直接向巡抚衙门负责,现在如果要裁撤巡抚衙门,而保留兵备道,则兵备道改辖于哪个有司之下,这需要详加斟酌才行。”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

兵备道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单纯的只管兵备。所谓的兵备。肯定要涉及一些刑政事权。

一但撤巡抚衙门,兵备道改辖于哪个有司之下,立即就会让哪个有司的实权大增。

布政使司管政,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这是明初地方上三权分立的格局,而三使司又以布政使司为首。

兵备道管兵备,但鉴于它的殊性。又不可能真的单纯只管兵,不涉政。如果让兵备道辖于都指挥使司下,则都指挥使司的实权基本上就凌驾于其他两使司之上。地方上“军”凌驾于“政”之上,这会产生很大的隐患。

如果象明朝那样,兵备道道员由都察院派出,而改将兵备道衙门辖于都指挥使司之下,这看上去也能起到制衡的作用;

但问题在于,让文官御史去管兵备,万一有事往往不起作用,那么设立兵备道岂不是多此一举?

秦牧和大臣们讨论了许久,最后采取一个折衷的办法,让兵备道平时辖于布政使衙门之下,由按察使司监督。一但有战事,则自动归由都指挥使司指挥。

这类似都五军都府与兵部分掌统兵权与调兵权,平时兵备道辖于布政使衙门下,让“政”凌驾于“军”之上,有利于地方稳定。

一到战时,自然是以“军”为主,兵备道主动归于都指挥使司指挥,避免外行指挥内行。

这么做自然也有很多常弊病,但每项政策,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弊端,关键看它合不合事宜。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

PS:七十多年前,我祖父寄回最后一封信,说他被编入了远征军,入甸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传回,昨晚无意中在网上得知,云南腾冲县有座“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于是想办法让人查了一下,名录墙上有我祖父的名字,何光武,二等兵。只是现在还不能确定籍贯,也就无法确定是否同属一人。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一夜难眠,恨不能立即到腾冲去看看,不过说来不怕大家笑话,上个月的稿费收入很微薄,来回的路费加上要住几天查证一番的话,一个月的收入都不够,只能再攒攒了。当年多少鲜活的生命,为了那场全民族的抗战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家里人却连个死讯都收不到。我祖母年轻守寡,是个信佛的人,七十年间,时常去求神问鬼,只想知道我祖父是生是死。还记得前年,九十多岁的祖母弥留之际,还在迷迷糊糊的念叨,说看到我的祖父站在床边。那时是半夜,我听了她念叨,吓了一跳,随后忍不住泪如雨下,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的牵挂有多漫长啊,我相信,祖父牺牲前最后一个目光,一定是投向家乡的,可家里人至今连个死讯都收不到

不说了,再说泪水又下来了

(未完待续……)

第461章 关中和山东

******

确定裁撤哪些地方衙门,以及裁撤的办法和步骤之后,大朝会散去。

秦牧匆匆用过午膳之后,又召集内阁辅臣与六部尚书,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