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 (第3/4页)

什么青睐,只混了个国公府奏差的小角色,一直到他后来以同乡身份投靠巴结了李善长,拜李善长为师,被李善长推荐,才渐渐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通过多年努力方才官至太常少卿。

但这远远不够,胡惟庸想要爬得更高。他自忖自己的才识不比李善长和刘基差,只是这两人一个是在朱元璋起于微末时投靠的,一个是被马秀英赞为“三大盖世英雄”,这两人可谓占了天时、人和的便利才被朱元璋重用,自己的才华也因此被两人压制。他想要在朝堂上脱颖而出,挣脱掉两人的压制,唯有异军突起,另谋手段。所以他一方面鼓动李善长极力打压刘基,一方面汲汲营营寻找出人头地的办法。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政治敏锐的胡惟庸察觉到一个历史规律,每个开国皇帝在坐稳天下后都会鸟尽弓藏,为了捍卫巩固皇权而诛杀掉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朱元璋虽然还没有痛下杀手,屠刀却已高举。而他想要被朱元璋重用,就必须成为朱元璋手中那把杀功臣的刀。

李善长的担忧胡惟庸不是没有斟酌过,他觉得这是李善长老了的缘故。只有人老了才会丧失进取心,才会开始考虑以后的退路,而他正值年富力强,正是渴望大展宏图的时刻,他没有时间等李善长退任再去接替李善长的职位,也不愿像李善长那样瞻前顾后,谋定才动。

费聚、周德兴二人与朱元璋争执是胡惟庸故意煽动,他就是要把朝廷搅成一团浑水,在人人自危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他才有机会接近朱元璋,展示自己的才能。

然而马秀英和刘基的连番举动打断了胡惟庸的计划,他绝不能容忍这些人坏了他的事。若是朱元璋被这些人劝息了怒气,不再举刀,那他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所以他假装不知李善长的暗示,宁可冒着得罪李善长和淮西一干官员的风险,也要破坏掉马秀英和刘基的打算。至于冯国胜和朱升,只能说对不起了,在通向权力的台阶上,任何人都只能是他的垫脚石。

当然凭借马秀英现在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胡惟庸估计想要拉马秀英下马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并不重要,他的目的只是明明确确地告诉朱元璋一个信号,他虽然是个没什么资历的臣子,但他对朱元璋绝对忠诚,他不畏惧任何权势,无论是皇后还是江南一派或是淮西一派的官员他都敢得罪,皇上如果要动功高盖主的谋臣武将非他莫属,他就是那把指哪砍哪的屠刀。

群臣再度被胡惟庸的话惊呆,已经无暇去猜测他的心思。

朱元璋眯着眼睛,像只蓄势待发的狮子冷冷地注视着堂下。

朱升气得吹胡子瞪眼,他谨言慎行了一辈子,没想到临老了居然被人指责与后宫妃嫔私相授与,一口气没接上来,差点昏厥在朝堂上。

“皇上,臣有罪。昨日皇上雷霆,群臣惶恐,是微臣去求皇后娘娘劝解皇上息怒,并求皇后娘娘手书一封,冯将军和朱学士并不知情。”看着朱升痛心疾首的模样,刘基眉头躇拢,一力承担了所有责任。

“皇上,臣等绝无私心。皇后娘娘宅心仁厚,所书皆为利国利民,臣等才愿配合皇后娘娘行事。”冯国胜大声喊冤,从怀里掏出马秀英的手书呈了上去。这一刻他总算明白为什么昨天朱升告诉他不应该在李善长面前提到刘基和马秀英,可惜为时已晚。

朱元璋并不亲自翻阅,而是对身边的司礼太监说道:“念!让百官都听听皇后写的什么。”

群臣顿时噤若寒蝉,都想知道这封系着几位臣子身家性命的手书到底是什么内容,一个不小心,不仅朝廷震荡,就连后宫都有可能翻天覆地啊。

第四百四十三章 放手一搏做孤臣

“本宫素闻朱学士和冯将军深明大义,今日僭越恳请二位以朝廷稳定为主,配合刘先生安抚臣心……望诸位大臣今后齐心协力,共同为大明和皇上分忧,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