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部分 (第3/4页)

静,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军衔与年龄就没有挂钩。

现在规定的军衔最高地为大将。因此大将的评选就成了所有人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关于这一点,从军机阁送过来的十名大将人选朱影龙一下子划掉了八人,还包括他地老岳父熊廷弼在内。大将名单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军机阁首辅大臣孙承宗。他是军中第一人,因此授予大将军衔没有人有异议。第二个就是西南军区的司令员秦良玉,虽然秦良玉在大明的将星中不是最闪耀地,尤其是现在风头最劲地洪承畴,平叛一战中立下巨大功勋,风光则是一时无二,七大军区除了武汉军区地左良玉之外,几乎在军机阁送上来的大将人选上都榜上有名,但这些人几乎都被否决掉了。

但这是皇上地决定,没有人会傻到去跑到皇上面前问原因。

因此,大将一下子从十人缩减成了两人,不过这也让接下来评选上将的人选争夺更加激烈,谁都知道大将还有八个名额,一旦评选上上 将,就有机会升到大将,因此上将的名额似乎更牵动着所有高级武将们的心。

上将的名额自然也有限制,最高不超过十五人,在职和赋闲都算在内。

第一上将的名额没有人跟熊廷弼抢,他既是国丈,又是名将,军中第二人,实至名归。

第二上将是张国维,身为英国公的他代表的是传统军中贵戚的势 力,能量不可小视。

第三就轮到辽东军区司令官袁崇焕,这个也没有意义,人家守城的功绩

,再说辽东军现在除了皇帝就服他。

第四是梁廷栋,第五是常炎林,第六是洪承畴,第七是沐天波,第八是陆浩天,第九是徐允祯,剩余六位空缺。

中将将官可就多了,辽东军区就有六位之多,满桂、赵率教、祖大寿、尤世禄等,北京军区两位,一位是黄得功,另外一位就是马祥麟,南京军区四人名,分别是宋献策、郑南生、熊兆和周郁,广州军区三人,西南军区四人,秦家兄弟和刘泽请,西北军区两人,卢象升和吴 襄,武汉军区的左良玉和禁军统领周淮安,一共二十三人。

少将军官就更加多了,吴三桂、颜佩伟、贺人龙、李瑶、张凤仪等五十六位将官入选在列,少将中最为耀眼的自然要数吴三桂,他是大明施行军衔制度后授予将军军衔的最年轻的一位将官,才二十岁出头,前途不可限量,就连他父亲不过才是中将军衔,与他不过相差了一级,当然最令百姓津津乐道的却是李瑶和张凤仪两位女将军,这是开天慌的头一遭。

秦良玉已经迈入古稀之年,功勋卓著,即便是授予大将军衔也没有多少人敢异议,而这两位女将一位是名门之后,而且还是秦良玉的儿媳妇,细算起来,加上秦家兄弟,一门六将,这在今后的大明历史上也是无人超越的,可谓是空前绝后,而李瑶更富有传奇色彩了,原本是叛 将,后归顺大明,却沾着姐妹入宫做了皇妃的光,一下子身登龙门,成了执掌皇家禁军的第一位女将军,虽算不上空前绝后,但也算的上是后无来者,而且执掌禁军之后,随即入住养心殿,享受的可皇妃一样待 遇,这不能不让人产生了一丝丝联想,因为有李的先例,因此李瑶入住养心殿也没有遭到太大的反对意见,但是李后来的遭遇却不禁让更多的人臆测,这位成熟美丽的女将军会不会步入李的后尘,变成皇上后宫中的一员。

由于李瑶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因此大多数人也只能暗中猜测一下,并不敢随意乱说。

由于先前朱影龙以开设所谓的军事学习班为理由,将一些可能会反对军改和军中的刺儿头都关到通州军校里面是回炉再造了,因此军改虽然有些动荡,还杀了好几个煽动反对军改,妖言惑众的高级军官,军改这才顺利的推行下去。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没有鲜血,这一点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