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潜部下当了一名士兵。由于他有文化、办事能力强,很快就在湖南护国军三营七连当上了连队文书。后来,程潜发现,李立三不仅与他是醴陵县的同乡,而且李立三的父亲又与他是“同年”同一考场中的秀才,是老相识。有了这一层关系,程潜对李立三就更为赏识和器重。不久,就把李立三调到司令部候差。尔后,又做破译密码的工作,曾一度担任邮政检查官。同年底,程潜对李立三说:你不要在这里当兵了,我给你钱,供你去北京上大学深造。李立三听到有这样的好事,真是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李立三拿着程潜给他的纸钞,先回老家,告别父母,再转往北京。
1919年春到达北京时,除去路费开销,加上纸币贬值,所剩无几,交不起学费,进不去大学。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经朋友介绍,选择了留法勤工俭学这条路。他很快就进了设在北京西郊酒醋局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进修法语。在预备班学习期间,李立三一方面接受法语的突击培训,同时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为了寻求革命道路,李立三回到家乡,说服父亲卖掉了16亩祖业好地,筹得200元银洋作路费,转往上海。
19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李立三同徐特立等47名赴法学生,登上“博多斯”号轮船,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途程,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1年,李立三从法国回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受毛泽东委派他去安源发动工人。第一次因事情急迫,从长沙路过醴陵没有顾上回家;第二次想回家看看,因罢工在即,刚到醴陵,毛泽东写条子把他叫了回来;第三次他同当时的夫人李一纯回家探亲,刚到醴陵,被敌人盯梢要动手谋刺他,只得在前清官僚戴立夫的掩护下,由党中央派郑超麟安排工人护送他逃离。就这样,他三过家门而未入。发动和组织了“不发一枪,不伤一人”的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次大罢工——安源大罢工。李立三给李莎讲过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救百姓,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听着李立三讲自己的故事,李莎觉得他内心透露着无限的思乡之愁。
事有凑巧,1946年,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党中央安排他化名李敏然,参加由美国代表、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处东北小组的工作。他以东北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的身份,赴长春、沈阳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不久,就被美国情报机关辨识出来,国民党的报刊上公布这则消息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首先,是东北立即轰动起来,国民党的主要将领郑洞国、廖耀湘等都是醴陵人,纷纷以同乡的名义,到李立三和李莎的家里拜访。李莎向李立三建议,请老乡帮助打听家乡的情形。得知父亲已经去世,老母尚健在,李莎就托他们给婆婆捎去一封家书和600元东北流通券,接济年迈的老人,尽一点孝敬之心。
之前不久,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刊登了他写的《苏联纪行》。当时流落在重庆的李立三的两个儿子李人纪、李人俊,从《苏联纪行》中看到了涉及父亲李立三的内容,真是喜从天降,想方设法约见到郭沫若,亲眼看到了父亲的来信和照片,欣喜之情,难以言表。郭沫若告诉他兄弟俩,不必往苏联去信了,他们的父亲很快就会回到国内来的。两兄弟和他们的两个妹妹,天天想,日日盼,终于在1946年秋初从报纸上看到李立三在沈阳同国民党代表、美国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的消息,得到莫大的安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接济婆母,李莎帮李立三找回儿女(2)
这时,李莎和李立三的小女儿雅兰,也在哈尔滨出生了。一家人虽未团聚,但先后都知道了下落。大家都期盼着全国解放以后的大团圆。李立三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些慰藉,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中。
李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