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2/5页)
、王贲地浴血拼杀。没有章邯的精明,寡人哪能成就如此之功业。所以,寡人给你们说一句话:马屁话少说!”
这场大战,秦王的精明足以折服任何人,众人的确是有一肚子发自于内心的赞美之词要说,听了他这话也不好再说。忍不住大笑。
尉缭笑道:“王上虚怀若谷,缭子佩服。缭子观古之君王,若立微功,莫不夸大其词,给说成天大的功劳。赵国,秦之劲敌,先昭襄王穷一身之力也没有灭掉,王上一战而定乾坤,功实莫大焉,王上却不居 功。此等胸襟缭子是不得不叹服。”
他地话说到众人心里去了,无不点头称是。
秦王指着尉缭道:“好你个缭子先生。和寡人作对是不是?寡人才说了不要说马屁话,你倒好。来了一大堆。”
尉缭辩解道:“王上,你是知道的,缭子从不拍马屁,从不说恭维话,今天破例实是缭子的真心话,不吐不快。”
秦王高兴地点头道:“这倒是。寡人还真没几次听过缭子先生的美言,既如此那寡人就领受了。好了,你们都别说了。缭子先生已经说了,你们要是再一人一句。还不把寡人给吹捧到云端?”
众人一齐大笑。
秦王话锋一转,道:“这一仗打得不错,寡人也挺满意。但是,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有不少挫折,寡人思虑了很久,认为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总结这一战的经验教训是寡人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来的一个原因。现在,你们就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看法都说出来。缭子先生,你先说。”
尉缭总结道:“王上,缭子以为此战能胜,胜得如此漂亮,不外几个原因:一是王上英明,指挥得当。”
秦王打断尉缭的话,道:“缭子先生,不要说恭维话了,要务 实。”
尉缭不动声色,反问道:“缭子斗胆请问王上,王上自以为与赵迁相比,孰明孰黯?”
“废话,赵迁废物一个,能和寡人比?”秦王颇有点不高兴。赵王在他眼里连狗都不如,把他和赵王相提并论,自然是不高兴了。
尉缭说出结论道:“王上,缭子以为自古至今,国与国之间的征 战,除了军队人力物力财力以外,还有君王与君王智慧的较量,一个贤明地君主虽处弱势,也能打败一个昏庸君主把持的强国,王上贤于赵 迁,秦之胜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这话说得还是很好听,却说出了一条历史规律,说到底一个国家地兴衰和君王有很大的关系,说得极端一点君王决定了国家地存亡,对于这点谁也不能反驳,众人点头赞同,秦王道:“那倒也是。”
尉缭接着往下说,道:“二是我大秦准备充分,军队的调动部署,后勤保证都很充分,使得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敌。”
秦王赞同道:“这点寡人同意,兵法有云‘大军未动,粮草先 行’,我军的保障之所以如此充分,一是有韩非李斯甘罗他们在咸阳的运筹,二是周先生治理韩地打下了基础,屯积了很多粮食武器。仗打赢了,也不能只记着将军们的功劳,还要把他们的功劳也要记上,才不失赏罚分明。”
这话很有道理,一支军队要是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再强的军队恐怕都难以打胜仗。好多人懂得这种道理,在论功行赏地时候却忘了这 点,失去公允,诚让人叹息。
周冲谦道:“王上,周冲有幸,得遇王上,王上不嫌周冲愚钝,委以重任,周冲不过是执行王上的意思,何敢言功。”
秦王摇头道:“周先生过谦了,你在韩地地治理之道让寡人耳目一新,依寡人看三代之治,近世之法皆不在其中,而韩地百姓因此而得 安。寡人依先生策划,在邯郸推行新政,去除苛暴, 百姓无不欢 呼,无不赞我大秦仁德,这都是先生之功。现在,赵国没了,寡人决定把先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