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 (第1/5页)
据说现在社会上的年青人被称之为视听一族,他们的老师自然就是电视。其实这个老师的角色本来是由电影担当的,但电视以它强大的普及优势而击败了电影,并且心安理得地扮演着为人师表的角色。我们且看看这个老师的风彩,看看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现在再讨论电视是凭借着什么优势而走进千家万户未免已经为时过晚,因为那些优势即电视的特点在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教材中早已有了赘述,我再谈之也没有太大的意思,还有些抢了传播学老师的饭碗之嫌。对于那些及时性和广泛性的说法也自然会有人明白。现在既然电视已经走进了各个家庭,那么我便想就电视作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名成员时的特点说上几句。我想,这才是现代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如何面对电视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应付的问题。
同样的,在电视走入几乎所有的家庭之后,它依旧是一种传播媒介,依然具有传播体的一切共性,这点等同于报纸与广播。但它毕竟是电视,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我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即电视的技术角度与电视的情感角度。前者可以使我们关注电视本身的特性,属于硬件特点,而后者便带有文化味道。而这两个方面也恰恰揭示了电视能够以及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原因。
前面说过,电视是作为一项科研成果而被发明的,这样,它自身的传播手段便有着科学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则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首先是视听性。我们知道电视是通过声画来传播信息的,而我们去感知它便也相应地运用眼睛与耳朵。而人的感知能力要包括视听嗅味触与觉,这样人们在面对世界时才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认识。显然,电视的这种视听性并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感知。久而久之,视听的发达将导致其它感官的退化,而这个局限便是由电视的视听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制作性。任何一个电视节目包括新闻与剧情都是制作出来的。人们总有一个习惯,过份的相信“眼见为实”(在这一点上电视与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即电影首先告诉观众说这是假的,而电视往往称自己为纪实报道等等)。所以当电视制作出来的画面,即便它虚假,却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而虚假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工序中,这种主观的强烈的欺骗性是无时不在的,尤其是那些新闻,剪辑台上就可以重演政治,再比如说每年春节晚会的假唱,这一切有谁知道呢?
以上的两个特点均是由电视的技术因素而决定的。前者迎合了观众的惰性,而后者则支配了观众的思想。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只是电视可能造成的危害,以警示那些沉迷于电视的人们。说到沉迷于电视便自然而然地引出电视的社会情感问题。无可否认,电视的确已然侵入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并且影响之广泛也令人咋舌。严格地说,这并非是电视本身的特点,而是人们对电视的情感特点,即依赖性。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电视以它一种物质的身份却俨然成为一个家庭成员,而许多家庭与许多人都要面对这样的尴尬,他们已经离不开电视。电视夺走了家人之间交流的时间,成为最理想的情人。所以,这一点也最可悲了,再多的例子根本就不用举,与其说人们以电视为伴不如说电视奴役了人,使人们丧失了许多电视以外的东西。
在上面我所了许多电视台不爱听的话,列举了一些我认为的危害,实际上也没有说全,也没有说到位,但我的意思绝不是排斥电视。我们知道电视是一种传媒,它可以散发信息,但它毕竟不是散发信息的唯一一条途径,我们要接受信息自然也没有必要只认准这么一条道。所以写了上文只是想把电视的温度降一降,也许这样我们会发现许多由于看电视而耽误了的事。
韩兮
2000年于颐和园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