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5页)

动物世界,说非洲大草原的狮子、猎豹、鬣狗和角马的。这些动物的一生,就在追杀和逃亡中度过。于是妻子感慨道:“你说这些角马,一辈子都在逃命,它们来世界上就是为了从狮口逃生吗?它们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诧异于妻子的感慨,因为类似生命意义这样深刻而显得“无用”的问题,她很少思考。今天是怎么了?我对妻子说:“那么你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妻子想了想说:“也是,人和动物一样,说不清为什么活着。” 于是我告诉妻子:“如果你像邻居大姐一样,也经历一回生死考验,你就知道活着为什么了。”

说所有人都不明白为什么活着可能有点绝对,但是如果说世界上60亿人中多数,中国13亿人中的绝大多数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恐怕不为过。

不信你想想自己,恐怕多数时候是稀里糊涂地活着。活着,可能只是趋从于某种惯性,或者是因害怕死亡而活着。

为什么我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因为我们对死一无所知。正因为不知道死,我们把太多本来不是生的本质的东西当了真。比如,邻居大姐经过生死考验而放下的职称、待遇、收入等等,其实并非人生的真意,不过是人生的附属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人类对于生研究了不少,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哲学层面。但是真想吃透,不去研究死恐怕永远是雾里看花。因为生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无法分开。

为什么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而言会活出点意义?宗教除了研究生,更研究死是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把死当成一切归零,生就被孤立起来,而且支离破碎,就很难认识全面。

对死研究最透彻的又当数佛教。佛教对死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比如对人死后在“中阴身”(人投胎转世前的一段时间)阶段,每一时刻的变化都有详细的描述,包括临终看到的光、意识变化等等,都描述的极其详尽。

过去,不信佛的人视之为荒诞。但经过近些年科学特别是生命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佛教的这些描述的真实性。而且,如果比较一下各民族关于死亡的文艺作品,也能发现其中的惊人相似。比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冉阿让临终前看到满屋的白光,这情景就和佛教对死的描述极其吻合。

其实道理也简单,不知男,焉知女;不知多,焉知少;不知上,焉知下;不知冷,焉知热。同样,不知死,焉能知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并不重要。相反,能带走的,那才是最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能带走的?还是两个字,因果。因此,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才是今生的大意。否则种的是芝麻,怎么能指望来生结出西瓜呢?2007…04…28

评论:

是的;道理是简单;可懂的人能有多少了?(玫瑰之雨)

有个问题费脑了。就是今生你对前生没有记忆,你不知道你上辈子是啥。那么来世同样和今生割离了记忆的话,你是否还是你。(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不知死,焉能知生?”这是萧然兄文章的命题,但是我却想反其道而说的是:不知生,又焉能知死?

生命是人生内在欢乐的源泉,生命的神奇和美好,它带给我们仁慈和博大的爱和终极价值。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化痛苦为艺术,化缺陷为美德,化生活中琐屑的平庸为奇迹。

。。

不知道死,焉知道生?(2)

生命中的欢乐和爱,可以是亲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朋友之情。

我们应该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肯定人生的全部,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

所以,如萧然兄所说:“趁还活着,广种善因少作孽,恐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