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部分 (第1/5页)
老者的回答是几句反问:“你可知自己从何而来,我如何为我,元神心境从何而来?”
芦居子:“您的意思是说,方外世界也是被人创造的?”他之所以会这么问,因为刚才问过老者,此刻显化出的形象,是不是就是方外世界创造者的样子。而老者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虽然看似没有答案,却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方外世界是有创造者的。
老者:“不是我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从何而来?天地皆从造化而来,人亦是,但为人者可造化已身世界,知造化方得为人。方外世界是一种寄托,或寄托形神,或寄托心境。”
芦居子:“那么诸次关山是寄托形神还是寄托心境?”
老者:“我不知道,但既成世界,有区别吗?”
从来历看,这两者当然有区别,而且区别很大!芦居子推演老者话中的含义,想到了很多种可能。比如寄托形神,可能是创造者的形神化为了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他本人,只有存在方式已不同而寄托心境,则代表了创造者的某种心境显化成了一个世界,而创造者本人已不知去向。
芦居子所拥有卢余洞,应该就是寄托心境的世界,代表了一种隐逸之心,隐逸中又有抱负未展的不甘。
芦居子年轻时读过的一首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描述的就是心境所寄托的一个世界,而世上居然有人能将这样的世界显化出来、真如常在!
这也太过匪夷所思了,可是如此之多的方外世界既然已经存在,那么无论怎样的神奇来历都有可能。可惜面前的老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对他而言世界就是世界,既然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那么就不会再解释。
芦居子:“您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老者:“如你所见。”
芦居子:“或是形神寄托,或是心境寄托、情怀寄托,怎能无中生有,显化为一方天地?”
老者:“你所言之物,所谓形神、心境、情怀又是从何而来,无中生有便是已有。你能来到此地,而其他人不能,说明你有见到我的修为。那么还有些人能做到的事,你办不到甚至无法理解,但在我看来,就是这般简单,是天经地义。”
芦居子:“晚辈还想请教,外人为何能进入这样的世界,得传承者又为何能掌控世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得到控界之宝与天地秘境传承就可以出入甚至掌控相应的方外世界,一切仿佛天经地义,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者答道:“如身入人心,又如同体天心,此谓天心神用。”
听见这句回答,仿佛感受到天地意志本能的回应,似神念又非神念,芦居子莫名就有了某种认知,也明白了这句话中一系列的含义,但又不是全然透彻
假如是丁齐来到这里,从他的见知角度可能理解得更为直观,因为丁齐创出了方外秘法。对于丁齐而言,最初进入方外世界的感受,就相当于进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只是将纯粹的精神活动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如身入人心。
而丁齐以景文石为寄托,与天地共情,又如同体天心。丁齐刚开始并不知控界之宝的存在,后来也不必借助控界之宝,看似走了一条弯路,实际上却是直取捷径,只是这条捷径换成别人恐怕走不出来。
天心已不仁、已无私,不因丁齐是“好人”、芦居子是“坏人”而有所不同。这有点像烧开水,无论是丁齐还是芦居子去烧,在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沸点都是摄氏一百度。这种比喻当然是不确切的,但确切的含义却形容不出来,总之能体之便能用之,此谓天心神用。
此刻的芦居子已经意识到,不必去形容眼前这位老者是什么身份,他应该就是这个世界的天心显化。人可以与天地交流,但天地不会直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