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部分 (第3/5页)

当面找茬。

但范质对他却是尊重依旧,行了一礼,说道:“范质久在秦西,常听秦西父老无不交口赞誉咱秦州的‘诗窖’。不想今日在此见到了老先生。好叫老先生得知:吾大唐在秦西广行仁政,以国人议政选贤举能,以纠评御史察奸觉诈,监督来自民间,使得官不敢贪,吏不敢滑,武不敢犯禁,文不敢乱法。唯以百姓公论为天下器。此诚开三代之治也,虽暂时未臻于尧舜。但已是开太平的大气象也,假以年月,恐怕汉唐之盛也将有所不及。至于范质,当此大势岂敢妄以宏道自任哉!余于秦西,不过大江湖中一汪水,大森林中一乔木罢了。乐于西向。非求爵禄也,乃乐于大道所在也。”

这段话,既是弘扬天策政权在秦西所建立的功绩,也不卑不亢地回应了刚才王仁裕对自己人品的质疑。

王仁裕笑道:“桑梓书信往来,倒也常赞张龙骧之仁政。然而耳闻为虚,眼见为实,也不知道是否真有笔下写的那么好。”

范质道:“老先生久不回乡,何不回乡一探,那时就可知道纸笔所言,不及秦州实况十分之一也!”

王仁裕笑道:“怕只怕回乡容易,再离乡就难了。”

这句话可说的有些过了,明面言语一个脏字都没有,暗暗却在怀疑天策政权在对外虚夸政绩,是要骗他回去,这话若让性情刚烈的天策武人听见,当场就要发作:你个老东西,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给你三分颜色开染坊了!

范质却知道这时候中原士林对传闻中天策政权的善政多有存疑不是因为天策政权在哪方面做得不好,而是因为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当前天策大唐政权结构的合理性、政府运转的效率和官吏的清廉程度,就是拿去与汉唐相比也不见得逊色,在五代这种乱糟糟的时代,那就像神话一样,很多人没亲眼见过是打死都不肯相信的。

范质这时若反口讥讽,一口气是顺了,却是无益于他出使的使命,当下按捺下来,笑道:“我西行已久,这不是来洛阳了吗?将来耳顺之后,如要回河北老家养老,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不过到了那时候,天下应该也就没有什么唐晋之分了。”

最末一句话说出来,在场所有人无不变色。

什么叫再没唐晋之分这分明是说天下一统,至于被谁一统,看范质那神情还不明白?

范质虽是文人,但在张迈身边呆得久了自然而然就沾染了他的豪气,何况如今天策唐军是百战百胜的胜利国姿态,为了拉拢中原士林他个人可以放低身段,但一作为天策使者,那就是上国重臣的骄傲了。

临出发前张迈就给过他一句话作底气:“见到石敬瑭不必低声下气,十年之后他做安乐公时,得求着你的时候多了去!”

对石敬瑭都不用客气,何况余子?

这次来的人里头,有亲天策的,有亲契丹的,有少数谁都不亲真正迂腐忠于石晋的,也有立场混乱都搞不明白自己要亲什么的,除了第一派,其它三派听到这话都勃然大怒,就要反唇,冯道挥手道:“天渐渐热了,嘉客远来,在城门口就站不是个事。”

一众文人学士入城,酒席早已备下,因设宴的是冯道刘昫赵莹,这三个是足以平分朝廷三公的人。所以宴席规格甚高,放在驿馆安排不下,故而冯道先前还特意请旨许他在相府设宴招待因有桑维翰宴请韩德枢的成例在先,冯道便不怕犯忌。

不料到达相府门外,却多了几个不速之客,当前一个是桑维翰。还有一人也是重臣,却是户部侍郎李崧,这也是石晋朝廷一个文臣大佬,当初后唐选太原镇守,李崧为石敬瑭出了大力气,石敬瑭感念在怀,登基后曾拜他为枢密使,因丁母忧而回老家,最近丁忧期满。回到洛阳,尚未拜官,但谁也不敢轻视他。

桑维翰笑道:“我与李深州道路相遇,听说冯老设宴款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