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2/5页)

冲击?伟大,是为了出现更伟大,那是设置的目标,而不应该是枷锁,套在别人的身上,甚至对于别人的努力而讽刺地嘲笑着,你,不可能!”

张东城的话震耳发聩,在记者们心中激起千层浪,让所有人都低头反思,嘲笑一个拥有梦想的人,是不是太过份了。

“不是要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不是一味追随别人的足迹,仰望他人的高度,在经典与伟大间战栗与畏惧。新时代的电影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特质,为电影,为世界带来更多打动心灵打动灵魂的作品,开拓手法创新思维,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像潺潺的流水,向着自己的目标,一刻不停地奔向大海;像小小的蜗牛,为自己的大大梦想而一步一步往上爬;像勇敢的水手在风雨中仍奋力搏击;像永远向着阳光的向日葵,用微笑面对一切。是的,我是个平凡的人,一个没有什么作品能拿出手,而让人笑话大言不惭的导演,但我渴望着去超越,去奋斗,如同几百年前大航海时代时的英国人一样,勇敢地升起风帆,向着目标前进。”

“也许,我将死在拚博的路上,但我相信,我的脸上,必定带着微笑。谢谢大家!”张东城说完这些话,对着所有在场的记者们深深一鞠躬,然后头也不回,大步走出门外消失不见。

第二天,这场轩然大波并没有因为张东城的话而平息,反而越演越烈,成为无数大报小报争相报道,争相议论的事件。

“超越与伟大,史密斯精彩演讲获得一片掌声,《两杆大烟枪》成为全英热门话题。”——英国泰晤士报。

“是大言不惭还是伟大的奇迹,让我们试目以待吧。”——英国太阳报

“史密斯张依然嚣张,自称想要创造电影界的世界记录!”——英国每日邮报

“是非曲直,也许只有等到电影上映那天才能见分晓!”——英国世界新闻报

“伟大,是为了更伟大!史密斯张的话发人深省!”--英国头条娱乐

第55章我们将无可阻挡

很显然,张东城的发言打动了大部份的记者,他们收起对这位年轻的中国导演的偏见,不偏不倚地记录着整件事的过程,讲述着他们的看法,对于这部电影的最终定案已经普遍觉得只有看过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真像。

不过,以每日邮报为首的一小撮英国小报,还是大幅的标题报道着歪曲张东城意思,肆无忌惮地嘲笑着一位仅仅只有一部十三分钟短片的电影导演,嘲笑他这异想天开的梦想。

一切,都或许是因为他的黄色皮肤和黑色的眼眸,英国从世界第一的宝座上滑落之后,便紧跟着原来的小弟屁股后面打转,对于渐渐苏醒,将要屹立世界之巅的国家充满了恐惧,嫉妒以及仇恨。

每日邮报的这种莫名心态,其实也代表着英国本土某些人士对华夏的种种担心,他们依然沉浸在当年几万人便征服这个帝国的辉煌过去,极度厌恶着这个国家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点挑战。

他们把这种情绪统统转移到张东城这冉冉升起的电影界新星的身上,在他的身边叫嚣着,指责着,大骂着,试图用他们那阴暗的内心制造种种状态,让张东城疲于奔命,然后票房失败之后,再落井下石。

如果,这部电影和原来的时空一样,是由正宗的英国导演拍摄的,那全英媒体必然大唱赞歌,就算再嚣张再目中无人地宣布教父也就是个屁,那些记者们也会笔下生花,将其描绘成勇于向经典挑战的斗士。

根据泰晤士报的读者调查,对于张东城的话持支持态度的,仅仅只有15%,而觉得这只是年轻导演为了宣传电影而制造噱头的,占了34%,完全无所谓的,占了23%,甚至有28%的英国人认为,他们不会为了这部电影而走进电影院,也就是说,他们受到了负面报道的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