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3/5页)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这部微电影也荣获2011年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2012年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在世界上引发不小的轰动与讨论。

时间提前到1995年,这部电影依然可以跨跃岁月的变迁,成为人们的心头所好。

张东城坐直了身体,在不为人所知的脑海中,再度播放这部电影。

有些电影,必须看上二三遍,才会有一丝恍然大悟和找到重点,身为导演系的学生,张东城虽然经验不算丰富,但面对这经典而别具韵味的微电影,连续看了三四遍之后,总算看了个透彻。

《调音师》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超强微电影,第一遍浏览大概,第二遍回味全局,第三遍才是深思咀嚼。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让所有的观众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至最后才与前面交相呼映,让人恍然大悟。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将判断的交回给观众,留给观众想像的空间和开放式的结局,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人认为,《调音师》告诉我们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

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旦开头,就必须得继续,必须坚持下去,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是非与否全盘取决观众看它的角度。

一步一个脚印,是正常人该走的路,一飞冲天的美好愿意可遇而不可求,张东城只想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更何况这部短片,是那样的内涵丰富,完全是学院派出身的他极为喜爱的电影类型。

从实际实施上来说,《调音师》这部只有14分钟的惊悚悬疑类的短片,用后世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微电影。

与电影的巨大投资相比,微电影不论是在拍摄设备,资金,团队,流程等方面都有较低的要求,特别适合像张东城这样的电影专业院校毕业生的操作需求。

就是你了!

脑海里一遍遍地播放着《调音师》,张东城不想遗漏任何一个细节,用画面情节反推,将分镜头剧本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录下来,反复推敲。

窗外蓝天渐渐黑去,月色清凉如水,照在张东城的身上,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电影要印上那一格格的胶片,少不了几个重要原素:场地,演员,服装,摄影器材、道具和后期制做。

张东城将这些词,重重地写在了白纸之上。

摄影器材和后期制做,可以去找学校的老师帮忙,希伯莱老师一向比较欣赏自己,在他的帮助下这一部分可能不用花钱。

服装倒也好办,《调音师》不是时装发布会,让演员们自己带日常服装来便是了。

轻了口气,张东城划去了服装、摄影器材、和后期制做这几项。

眼下,只有演员、场地、道具要靠自己去寻找了。

隔壁的维多利亚家里,不就有一台钢琴么?

哈哈,重要道具又减去一个!

我有五千英磅,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