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頁 (第1/2页)
太平黨的組建比復興黨稍晚,但為了鬥爭的需要,反而更加高調,石達開、李世賢、李秀成的真正合流,讓李鴻章和曾國藩再也坐不住,而且他們認為作為讀書人的代表,湘淮一黨遠比復興黨、太平黨更有潛力,研究了華夏選舉規則的湘淮覺得,他們應該能占據較大的優勢,也開始加緊組織黨派。
南方的紛爭並沒有影響復興軍在北方的行動步伐,濟南、德州防線很快崩潰,第六、第七師先後進入直隸,第十三師則出人意料地橫掃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在復州會師,看上去攻占瀋陽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四川、湖北的湘軍開始進入甘肅、陝西搶地盤,這些舊式軍隊雖然不能和復興軍相比,但比起甘肅、陝西的綠營來說,湘軍的作戰可謂勇猛,戰力可謂強悍,居然一路高歌猛進,戰果很是不小。
新編第一師則在整編河南捻軍以後,進入山西,至此中原腹心基本歸入華夏版圖,接著要做的便是各方勢力的整合,並廓清邊疆,這是個更加艱巨的任務。
第六集 中國攻略 352 聯盟成立
面對如火如荼的發展形勢,復興軍終於整編到二十個甲等師,二十個乙等師,並取消了民兵建制,因為根據新的體制,復興黨將不會再直接掌控地方政權,浙江、台灣、南海、山東等地也將和上海一樣,通過孝廉選舉產生各省布政使和法司。
當然,復興黨作為一個有著共同行動綱領的政黨,黨代表大會暫時還保持這對各省行政的協調權,李彥作為黨魁,同時也擔任復興軍總統領,依然保持著對軍權的控制,對政權的影響,而分別隸屬於諾貝爾財團的華夏基金和隸屬於復興黨的復興基金,又控制著大量的工礦企業,經濟命脈。
原屬於華夏總督府的各部門,順利轉成復興黨黨部的有關機構,大量官員開始外放,以切實控制地方,推行新政實施,在上海政改以後,浙江、福建也基本以同樣的模式進行了調整。
五月,華夏聯盟首次聯盟大會在上海召開,之所以選擇上海而不是南昌,顯然是與李世賢比較起來,復興黨更讓湘淮放心,而在這次聯盟大會上,雖然以五省聯盟的國士大會為核心,但十幾個行省的代表,以及三大黨派正式亮相,構成了未來政治權力分配的基本格局。
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江北五省都已經完成了四級選舉,按照新的選舉模式,州縣選孝廉、府道選賢良、行省選大夫、聯盟選國士,孝廉、賢良、大夫、國士構成四級民主的基礎。
聯盟首屆國士院由五省選出的國士擔任,名額平均分配。每省都有十個名額,這五十個人也成為聯盟最高權力地掌控者,即便是已經定下的內閣宰相李世賢在這個時候,權力也遠遠不如國士院。
在這五十個人當中,只有十六名復興黨成員。其中福建省六人,廣東省五人,江西省三人,江北兩人,福建省剩下的三名國士中,還有兩個太平黨人,一個儒黨成員,還有一個無黨派;廣東、江西剩下的都是太平黨人,一共是十二人;而湘淮組建的儒黨,除了湖南十人、江北八人。還有福建一人,一共是十九人。
從國士名額地分配便可看出三個黨派目前的路線,復興黨相對更加開明,除了優勢明顯的福建,在廣東也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儒黨不愧是文人精英,不僅牢牢控制了湖南,在江北也只是給復興黨留下兩個名額,其路線非常保守。而太平黨組織經驗相對不足,加上在廣東、江西復興黨又確實有較大的影響力。畢竟近半地盤本來就是復興黨讓出來的。所以兩省也讓復興黨拿下八個國士席位。
如此一來,儒黨儼然成為國士院第一大黨,但是葉楓和李世賢達成協議,復興黨和太平黨組成聯盟,卻又超過儒黨,獲得組閣權,李世賢順利成為聯盟內閣宰相。
不過首屆內閣的特殊性決定了三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