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结果被教主大人腰斩弃市。腰斩本就是拦腰砍断,卸成二块罢了,而教主大人哪肯让反革命分子这么好死,下道圣旨要求将高启同学卸成八块。有野史说,卸成八块的高启竟一时死不了,手醮自己的鲜血,连写三个“惨”字。的确很惨。其他辅佐过教主大人的刘基、宋廉等柱国能臣,也是文人士子出身,也惶惶不得终日,难以善终。
刚猛治国的元璋教主,令天下士子苟延残喘,不敢有自己的声音。从此,中华文化更无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满清窃得大明江山,这又是一次文化落后的民族征服了文化先进的民族,而取得统治权。“建奴辫子”根本没有能力提出自己的“科学发展观”,所以继续沿用明朝的路线方针,将“八股取士”发展规定字数的版式,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将“文字狱”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直到二十世纪初,*、科学的思想浪潮涤荡中华,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才一改“万马齐喑”的局面。然而,中国文化又碰到一个生猛的强人——毛泽东,他发动了“*”革了“新文化运动”的命。
四、毛泽东与*
谈到毛泽东的“*”,须从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说起。
“新文化运动”在中华文化史上被称为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次中华民族文化的爆发。“新文化运动”得名于孙中山,思想主导者是胡适,执牛耳者是蔡元培,挥旗呐喊者是鲁迅。一时间涌现出很多大家,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仅仅泊来了*、科学的思想,而且本土的民粹思想、新儒学思想得到长足发展,应该说是真正的“百家争鸣”:如改良主义者梁启超、无政府主义者吴稚晖、三*义者孙中山、无产阶级文化论者李大钊等等。争鸣的气氛也很浓,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和主张文学无阶级性的梁实秋笔战八年,可谓是文化上的“八年抗战”,两人虽立场不同,但照样可以辩论,出现文化史上少有的“大鸣、大放、大争鸣”气象。这个时期最难能可贵的是,涌现出一大批大家、泰斗:在国学研究方面有辜鸿铭、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梁漱溟、季羡林等,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文学创作方面有鲁迅、林语堂、老舍、沈从文、张爱玲、巴金等,他们留下那个时代的思想轨迹、民生状况;在思想建树方面有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李大钊、张君劢等,他们纷纷提出建国纲领……可谓众星璀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对国人进行“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个性解放与个体自由的思想启蒙,这个启蒙运动没有被抗日战争打断,在内战中也在顽强的继续。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化运动”就急遽走向死亡,最后被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革“新文化运动”的命,寿终正寝,成为历史记忆。
说到“*”,就得谈谈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凭心而论,主席同志是伟大的,是最有骨气的中国领袖,是在他的带领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在1949年建立起红色中国,揭开了中国人觉醒的时代;是在他的带领下,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庆油田等大型工业基地,成功研制确保和平的“二弹一星”……同时,也是在他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越过鸭绿江帮高丽棒子们教训美国大兵,冲到珍宝岛上槌击苏联老毛子,跑过麦克马洪线恫吓印度瘪三,驶到西沙群岛摆平安南仔们,所谓武功赫赫,一下子令世界强国刮目相看。然而正是这个伟大的人物,发动了怵目惊心的“*”。
“*”的前奏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反右”是主席同志沾沾自喜的“设口袋,引蛇出洞”的阳谋,是他“斗争思想”中最为得意的杰作,一出经典“整人正剧”。表面上主席同志一团和气、一片热情,说文化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知识分子给党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