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4/5页)

需要诗人对汉字娴熟地理解与把握,领悟到文字与自然某种不可言喻的契合点,赋予这种文体巫术般的神奇色彩。

古代意义上的“诗”,不仅使文章的文意清新、富有活意,而且恢复了每一个字的意义,在诗里,每一个字都有了自身独特的意蕴,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词:诗的一种特殊体式)中的“遮”字等等,诸如此类,不一一枚举。“字”由此而鲜活,成为连接自然的媒介。它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而是本身具有生命力,充满暖度,带着亮色。而诗人就像文字的炼金术师,具有某种魔力,带领着人们进一步深入文字的世界、诗的世界。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诗”不仅在文字方面做到了精益求精,使得与自然达到一种完美的“契合”,而且在形式上达到“美”的高度。“平上去入”四声的应用,韵脚的合理利用,使得诗本身富有自然节奏和韵律,抑扬顿挫,读之便琅琅上口。这大大尊重了读者的感受。

中国古典诗歌,就其本质而言是力求言简意丰,力图将“有限”进入“无限”,如李白的《将进酒》、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在有限的诗行里透射出人们对无限的世界浩叹,即是生命的体悟,也是对人生、宇宙等的认知。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法国诗人兰波在《地狱里的一季•语言的炼金术》中说,“我发明了母音的颜色!A,黑色;E,白色;I,红色;O,蓝色;U,绿色。我确定了每个子音的形态和动作,迟早有一天我会用天然的节奏,来创造一种可被一切官能接受的语言……”从中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一些启示——其实,我们传统意义的诗早已达到这种所谓“语言炼金术”的标准了。它们早就赋予色彩、形态、味觉,甚至人性化的温情。

五•四打倒的应是文言文,而不是诗歌这种文学体式。文学应该保留一种精雕细琢的精品样式,只有这样,才能文学达到一种百花齐放的热势,而古典的诗歌样式的存在,有利于汉字全面深入地发展,因为只有古典的诗尊重了字本身,使“字”作为个体鲜活起来,富有生命力搏动力。从这个意义来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是矫枉过正,有失偏颇的。

时下,即五•四以来的现代诗好像一副很活跃的势态。不过,只是“的样子”而已。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虽有现代之气势,但未脱古典诗歌之风韵;顾城、海子、食指、北岛无古典诗歌的形式但赋予某种亘古的诗意,所以,他们还一直为人所称道。除此之外,其他的诗人以及他们所谓的代表作,都是胡闹!什么韩东、朱朱、于坚、梁晓明之辈等等,把汉语文字引入到何方?无意义、苍白状、艰涩化,做出一副挺反派、挺先锋的噱头。看着他们的新诗,自然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头来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想来,他们连自己写些什么都不知道(有人说这是诗人“呓语”,诗的呓语时代开始了)。不过,呓语是疯子在讲,文字总不堕落到这个地步吧?

我不禁要问他们一句:诗人何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建国大业》是一次国际主义的汇演

文化辣评:《建国大业》是一次国际主义的汇演?

文/龙之鸣QQ:58852736

1949年开国大典,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009年《建国大业》,中国人从此学会走路了!

——题记

1949年9月30日,毛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二天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