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238年,他又率兵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成为魏国声望甚高的三朝元老。
曹爽之所以成为曹氏皇族集团的首领,和他的父亲曹真有着密切的关系。曹真是曹操同族子弟。曹真的父亲曹邵是最早随曹操起兵的元老之一,不幸早年阵亡。曹操很照顾阵亡兄弟的遗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曹真长大后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曹丕即位后,他先任镇西将军,假节,督雍凉州诸军事,开始显贵。曹丕死时,设计了曹真、陈群、司马懿“三驾马车”的身后权力格局。三人共同受遗诏辅政,其中曹真迁大将军,为首辅。曹睿在位时,曹真因为主持对蜀作战,再升迁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达到了臣子能够达到的最高权位。曹真这个人,能力其实一般,除了苗正根红这个优势外,终生小心谨慎,恪守臣子之道,对曹氏祖孙三代忠心耿耿。曹魏重用曹真,就是看重了这两大优点。他的优势可以和陈群、司马懿等干臣的能力相结合,拱卫皇室。
曹真病逝时,魏明帝曹睿下诏表彰他“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曹真死后,长子曹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另外五个儿子羲、训、则、彦、皑皆封为列侯。曹真家枝繁叶茂,俨然是皇权的重要支撑力量。
曹真显然也希望儿子曹爽能够继承自己的性格和优势,在辅佐皇室的同时保存家族的荣华富贵。谁想到,曹真的奋斗和功绩在使自己的后代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同时,也使家族走向了灭族的危险边缘。
二
曹爽的权力之路走得太顺利了。
曹爽字昭伯,年少时以“宗室”、“谨重”这两个特点为人所知,可以看成是父亲曹真的翻版。魏明帝曹睿还是太子的时候,和同辈、同龄的曹爽走得很近,两人关系亲密。曹睿即位后当然要依靠曹爽这样的同族兄弟和发小了。曹爽于是开始入仕,历任散骑侍郎、城门校尉、散骑常侍、武卫将军,宠待有加。这样平坦的履历虽然让曹爽积累了一定的行政经验,但显然不能参透政治的实质,领悟政治的技巧。
曹睿病重选择权力委托人时,在叔父燕王曹宇和发小曹爽之间选择了曹爽作为皇族的代表。为什么选择曹爽呢?除了上面陈述的原因外,还有历史的惯性在发挥着作用。曹睿的父亲曹丕就设计了由曹真为代表的皇族和功臣集团共治的后事,曹睿决定继承这样的安排。事实上当时的权力构造也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惯性使然,曹爽也就机缘巧合,在曹睿的病榻前被突击提拔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成为父亲之后的又一个首辅大臣。明帝死后,曹爽年幼的侄子齐王曹芳即位,晋升曹爽为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万二千户,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
辅臣争权(2)
当曹爽受命辅政的时候,他对曹睿的感情是真挚的,既悲伤童年伙伴的去世,又感激皇帝的重托,感觉重任在肩。在曹爽悲伤哭泣的时候,太尉司马懿也匆忙从外地赶来,受曹睿遗诏辅佐少主,成为第二辅政大臣。在葬礼上,司马懿没有太多的眼泪。他经历过太多的政治场面,对死亡和荣誉已经熟视无睹了。曹芳将是他侍奉的第五位主子。他用鹰一般的眼睛扫视着朝野的一切。当年,枭雄曹操就是被这个可怕的眼神所震撼,觉得司马懿这个年轻人心术不正,弃而不用的。
曹爽和司马懿相比,实在是太嫩了。尽管曹爽一夜之间身居首席辅政大臣的高位,但他心里清楚,无论资历、功劳、能力还是在朝臣中的威望和根基,自己都不能与同朝辅政的司马懿相提并论。当年,司马懿和父亲曹真一起领兵作战的时候,曹爽还在和曹睿一起玩捉迷藏。曹爽因为司马懿年德并高,用对待父亲的礼节礼遇司马懿。虽然自己爵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