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第2/2页)

滿意。又給他臨時安排了兩節古琴的課,就讓他匆匆上陣了。

別說,嵇康其人,內不愧心,外不媚俗,交友不為利,詩書不為名,導演和幾個副導演拍了幾鏡以後發現,嵇康這個人物的恬靜和淡泊李漸冶把握得還真可以。嵇康在史書上容貌過人,而且氣質極佳,《晉書》上說他:「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可是這種「風儀」和「自然」在古裝戲裡拿捏得不好,很容易顯得拿腔作調,油出天際,就很不自然。

可是李漸冶很自然,除了開始幾條有點沒進入狀態之外,後面的戲竟然都把握得不錯,他天生冷感的五官也確實加分。

這也是後來很多所謂影評人對李漸冶的詬病。這個演員太挑劇本。不是他人挑剔,是他的臉挑剔。他的臉註定很多熱血型、外放型的角色他演不了。即使是最具盛名的時候這樣的批評也一直伴隨著李漸冶。

不過這會兒他還沒這個煩惱。還沒紅到那個份兒上。還沒有積累到足夠多的作品,讓影評人去給他總結個風格出來。

現在在他的煩惱是,無論導演怎麼說滿意,其實他覺得《建安》很難,嵇康也很難。不像獨孤蘭和阿遲,大概定一定情緒,進入一下角色,台詞順出來就行。因為那兩個角色的台詞還基本上是白話,而且簡短。嵇康就不一樣了。《建安》的原著就是以經得起考據聞名,字字句句都很古典。就是文縐縐的。雖然電視劇可以後期配音吧,但是嵇康的每一句台詞李漸冶還是都必須在腦子裡過一遍,語調、語氣、神態、動作他都要預先演一遍,才稍微有點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