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5页)

。大战期间,日本趁火打劫,大发横财。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生产,并重返世界市场,这使得日本在大战期间急速扩大的产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192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暴跌,日本经济转入慢性萧条期。

1923年9月,日本关东一带的大地震又引发了火灾、海啸等特大灾难,灾民达350万人。

在社会动荡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恢复国内经济。这些措施却加速了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并迅速席卷世界。持续萧条的日本经济,遭受到更加严重的打击。出口额骤减,企业纷纷破产,失业队伍越发庞大。1931年失业工人达31万余人,到1932年增加到近49万人,连同半失业者,共达到300万人。

日本经济危机最艰难的年份,一名农村妇女只值50—100日元,在青森地区只值9日元。

经济危机中,日本农村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生丝和稻米的价格暴跌到成本价之下。1931年,日本的蚕茧总产值相当于1929年的42%;同年,日本农民的收入不足1926年的一半,加上城市失业者纷纷回乡务农,租地竞争加剧,农民的生活如雪上加霜,逃荒、卖儿卖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据山形县一个村庄的统计,467名15~24岁的青年妇女中,有110名被卖掉;当时,青年妇女的价格十分低廉,每人身价平均只有50~100日元,在青森地区只值9日元。也就是在这一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企图通过侵略战争转嫁国内危机。

第六章:六十年的回环(6)

日本在“明治维新”60年时所遭遇的经济危机使各种社会矛盾急骤激化,当时政党体制的政权无法扭转经济危机,加之军部势力与各种法西斯组织的结合,使日本国内政治*化进程与“协调外交”走到了尽头,代之而来的是法西斯政权。这个政权企图通过发动侵略扭转国内经济,结果不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同时也把亚洲各国人民拖进了痛苦的深渊。

德国

德国是在充满复仇情绪的气氛中迎来了自己的开国六十年。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在巴黎豪华的凡尔赛宫举行仪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德国由此正式实现统一。普王威廉一世接受加冕,称德意志皇帝,俾斯麦为帝国首相。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开始了它的旅程。

1931年,德国进入统一后的第60个年头,此时的德国形势十分严峻。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了德国。国内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外贸也减少了一半以上,数万家企业倒闭,近800万人失业,危机使德国经济倒退了30年。一战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面对经济危机无计可施,1928年——1933年,短短5年间换了4届政府,但经济仍无好转迹象。

与恶劣经济形势相映衬的是德国上下弥漫的复仇情绪,这种情绪在1931年前后达到了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签订《凡尔赛和约》(当年普法战争中胜出的一方德国就是在凡尔赛宫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如今法国作为战胜国将签定和约的地点同样选择在凡尔赛)。根据这一条约,德国大约要支付赔偿330亿美元,割让八分之一的领土,海外300余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必须交给战胜国。对于德国来说,《凡尔赛和约》是一种耻辱(这与当年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的民族心态一样),德国没有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而是充满了强烈的复仇欲望。在这种“里应外合”的形势下,希特勒登场了。

希特勒上台不仅给世界而且给德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