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3/5页)
劳。朱棣称帝后便重用宦官,派宦官征税、出使、监军、采办,甚至将边防等重任交给他们。朱棣时期,率领船队六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宦官身份。朱棣此举早已突破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干政”的祖训。
宣宗时,宫内设立内书堂,选太监为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专门教习,从此宦官便可以读书了。宣宗此举,也突破了朱元璋关于“宦官不许读书”的祖训。可见,破坏太祖家训的正是皇子皇孙们而非大臣。
明朝的“三杨”辅政曾使明朝盛极一时,但没几年,三杨便偃旗息鼓。三杨之败,败在其私欲。
公元1435年春天,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英宗即位。为了防止宦官专权,太皇太后张氏决定把军国重任交给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张辅、胡濙和杨荣、杨士奇、杨薄五人处理,对大太监王振则屡次警告不许他参与朝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中国和世界的时差(13)
张氏和辅佐五大臣希望,在英宗亲政之前由内阁主持国家行政,等英宗长大成人后,权力便平稳过渡到他的手中。而另一方面王振则期望朱祁镇能听凭自己摆布,以便自己干预朝政。双方争斗十分激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逐渐占了上风,三杨内阁则处于劣势。
事情出在三杨内部。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死者是杨薄的老乡,而廖谟则是另一位阁臣杨士奇的乡亲。为报仇,杨薄将廖谟判处死刑,而杨士奇则庇护廖谟,说:这是“因公杀人”,双方争持不下,请太后裁决。
这件事情是三杨分裂的开始,同时也使三杨威信大大降低。无论是杨薄还是杨士奇都不能秉公办案,而是各自从自己的私欲出发。他们的行为使太皇太后张氏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给王振登场创造了机会。
这件事情的最后结果是:王振向太皇太后张氏献计说:“廖谟和死者都与阁老有乡里关系,让廖谟抵命,处分太重,但如说他因公杀人,则未免太轻,最好是将廖谟降级调离”。实事求是说,王振的处理办法很公允,最终张氏采纳了王振的提议。
这件事情的赢家是王振,从此以后,王振逐渐取得了太后的信任,并允许他过问朝中大事,许多大臣的条阵建议都由他来裁决。
身边有小皇帝、背后有太后支持,王振在与大臣的争斗中占上风便成为必然。
五大臣之败,败在其私欲。杨荣有决断才能,但不能保持廉洁;杨士奇素以清贫公正著称,但他的儿子却无恶不作。王振便抓住他们这些弱点进行攻击,渐渐的,他们对王振只能采取以退为守的自卫立场,而杨薄也只能是浮沉自保。至于辅臣中的另外二人张辅、胡濙则才疏学浅,空有辅政之托。
最要命的是,从公元1440年开始,三杨和太后每隔两年便有一人离世。这给王振专权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公元1440年七月,杨荣在还朝途中病逝。
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
公元1444年三月,杨士奇病故。
公元1446年,辅政大臣“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杨薄去世。
“三杨”去世,尤其是太皇太后张氏的去世使朝中遏制王振的力量几乎全部丧失。王振从此羽翼丰满。
王政专权,标志着明朝宦官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从此宦官染指朝政长达二百余年,到九千岁魏忠贤时达到顶峰。
公元1442年冬天,距太后去世没多久,王振便将当年朱元璋立在宫门前,铸有“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字样的铁碑盗走,并将其毁坏。因此,史家大都以这一年为王振专权的开始。
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颁旨让王振的侄儿王林世袭锦衣卫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