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页)

虚无罢了。

所以金庸先生在功成名就之时,就激流勇退选择了“归隐”。1972年,他在写完《鹿鼎记》后,毅然封笔。1991年,金庸部分转让一手创办起来的《明报》股权,开始逐步实施自己的“退休”政策,到1994年,他正式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全面“退隐”。

这正是聪明人所为。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其实笔者觉得,道家的好多道理,越是聪明人,越是事业有成的人,越容易理解。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这里的无为,往往是针对一些世俗认为有意义而道家以为无意义的事来说的,至于养性修身,提高自己的本领技艺,当不在“无为”的范围之内。在庄子的文章中就赞美过“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捕蝉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神奇老人,也夸奖过游刃有余,“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庖丁,还称颂过一个钓起大鲸鱼的任公子。老子也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道家的无为不是等于白痴一个,啥也不会,啥也不学。苏东坡的《洗儿诗》说“但愿生儿愚与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虽然说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像自己这样聪明过头,锋芒太露,而有声名之累,牢狱之灾,但是我们也能理解到苏东坡的意思绝对不会是想要个脑瘫的儿子。

台湾女作家罗兰也写过:“如果是‘为’而‘不争’,那就是表面上不争,实则有为,不与别人争一日之长短,而把争的精神去做别人所不及见到的‘大事’,所得的结果才会是‘大胜利’。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又说:‘江海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善下’,就是不争,‘百谷王’却是善胜的具体证明,是‘天之道’。道家的思想并不玄妙,更不消极,能了解它的精髓而善用之,可以无往而不利。”

对于这段话,笔者大体是赞同的,只是对“道家的思想并不玄妙”这句话不大认同,笔者觉得道家思想很玄妙。

而且完全的无能无为对于排除世事的侵扰也是不利的。试想如果我们毫无作为,钱从何处来,先不说娶老婆过日子,住什么吃什么?烦恼肯定也是多多。对于我们凡夫俗子,不可能弃世而入山林之中,餐风露宿练辟谷之术,真正地练功修道。所以完全地“无所为”,烦恼反而会更多,正像李渔写过的一样: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他说:如果有人担忧贫穷想劝他忘掉,他哪里是不想忘,但是家里老婆孩子啼饥号寒,外面要债的债主不停地打门,这样那里能忘得掉忧愁,所以想让贫穷的人忘忧,必须先把这些事都摆平了,要不然忘忧二字就是白说。

所以,笔者觉得道家的无为是说给聪明人听的,越是本领高的人,成就大的人越要注重“无为”二字。《笑傲江湖》传剑一章中风清扬给令狐冲讲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你说‘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这句话还只说对了一小半。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你的剑招使得再浑成,只要有迹可寻,敌人便有隙可乘。但如你根本并无招式,敌人如何来破你的招式?”令狐冲一颗心怦怦乱跳,手心发热,喃喃地道:“根本无招,如何可破?根本无招,如何可破?”陡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平从所未见、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新天地。风清扬道:“要切肉,总得有肉可切;要斩柴,总得有柴可斩;敌人要破你剑招,你须得有剑招给人家来破才成。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