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行良好沟通,就要不断地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例如孩子考差了,家长当然很难过,但若站在学生角度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是起伏不定的,为什么你的孩子就只能一直提高?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都做不到。例如你总感到你说的事情对孩子很重要,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但你仔细想一想,你说的事情肯定重要,但这重要的话,如果都重复了n遍,你的孩子还是听得津津有味,那肯定是孩子出毛病了。要想让孩子听进去你的话,就需要家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话题,这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一件事。还有一些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成长的需求。孩子幼小无知时是比较听话的,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他成才的意识迅速增强,这时候如果家长还是把他看成那个不懂事的孩子,还是用他在幼儿园、小学时的那种方法去教育他,就严重背离了他的需求,必然得到孩子的反感、对抗,所以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多,就是这个原因。我每天都在教青春期的孩子,怎么就没有几个叛逆的?那是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提示各位家长,爱孩子要懂得方法,懂得换位思考,否则可能会因为爱而害了孩子。
5。 孩子的前程是需要提前设计的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高考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没法取消的,但一次考试定命运又带来很多弊端。为了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国家近几年出台了很多高考的改革措施。
其中一条就是加大高校的录取自主权,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自主招生,从一开始便有巨大争议。发展到2010年已从最初的5所大学扩充到近百所大学,名额也从最初的5%扩充到10%。2010年,北京大学又率先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政策,又是引起全国的一片哗然,我以为大家不必抱怨这些做*造成不公平,因为这是发展的必然。中国人的智商在全世界是一流的,但中国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是零,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与英美等国家还有很大距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的大学缺少招生自主权。就以哈佛大学为例,她每年招多少学生、怎么招、该录取谁都是学校自己定的,但我们国家哪所大学有此权力?为了尽快缩小与这些国家的教育差距,我们国家从政策上逐步把招生自主权下放给高校,这是必然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各自特色的人才。大家与其在那里抱怨这种改革带来的弊端,还不如认识研究一下这种改革的意义和内涵。本人就属于后者,所以每每能提前预测到这种改革的方向,从而提前指导学生应对。
还有就是为了促成不同人才的成长,许多高校扩充了许多新的招生品种。例如小语种、保送生、艺术生、体育生、国防生等,每一种招生品种都有其明确的内涵,这些信息其实都是公开的,很容易查到。
作为一个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加上学习压力太大,学生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这些,也理解不了这些政策,但到了高三再知道这些政策基本上就来不及了。对一个家长来说,对这些政策的提前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家长提前了解了这些政策,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设计,否则最后也就只有拼高考总分这一条路了。但事实证明,这条路已越来越难走。
理念篇(6)
不瞒大家讲,我孩子在初一期间,基本上就确定了她的北大之路。因为我在初一就给她选定了一门艺术特长,这是我通过反复研究后做出的选择。近几年我也帮助多个孩子通过提前设计成就了他们的名校之梦,以至于我现在都快形成一种病态了,看到一个孩子就想帮人设计一下。很多人因为了解到我的这种特点,孩子刚上幼儿园就被抱来让我设计,自然孩子成长得会更好更健康。
我发现很多家长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