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4/5页)

团,整了好多年山东快书,我就爱这曲艺,您就收下我,我能学好。那人说。

我们早就知道我们云南有自己的评书,可一直没找到正宗的传人,来之前司副市长说拨云山有位正宗的云南评书老艺术家,我们来了真的就想找您啊!领队同志说。

叶正然也下床活动筋骨,裘老先生便看着他一脸苦笑。叶正然觉得裘老先生好像没怎么看上这个要拜师的人。

你给老先生说一段看看吧,老先生不能贸然收徒弟,他指望收个能真正传承云南评书的人,你不说,他心里没底儿。叶正然说。

要拜师的人看了看叶正然,也是一脸苦笑。他想了想,掏出来口袋里的两块铜板儿丁当敲了几下,来了一个小段。

……要喝酒,有壮元红,葡萄露,还有一种是烧黄,还有一种出门倒,还有一种透瓶香;要吃菜,有牛肉,咱的牛肉味道强;要吃干的有大饼,要喝稀的有面汤……

这是《武松打虎》里的词,刚才还口口声声的云南话,他突然冒出来一串正宗的山东话,弄得叶正然和医生都忍不住呵呵笑了起来。这几句没什么复杂情节,只是快书里一段店小二请武松进小店喝酒吃饭时的介绍,可每一句都被他表现得很到位,眼神和动作确实是行家里手的样子。

裘老先生笑了,刚才的怀疑态度被缓和了不少,老先生脱下长袍,坐在床边,那拜师的人转身溜出帐篷,不一会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壶热茶,拿纸杯忙不迭地给裘老先生斟上。裘老先生喝了口茶,开始滔滔不绝。

说书不是简单的讲故事,就跟你这山东快书一个道理,一个人一张嘴要呼风唤雨,不好练。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说书人都得知晓,三略六韬张口就来,兵书战法也得知道一二。讲究心、手、眼、身、步全部到位,心中有数,眼中有物,情感逼真、劲到神足。你起码对中国历史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诗词歌赋,歇后语、成语、惯用口语以及各种方言必须烂熟于心。台词得背,脸谱得背,赋赞更得背!云南评书,你得滇味十足,得好听易懂,贯口喷口造词开像描景,少了哪样都整不成!

云南最早的评书三国时就有了,诸葛亮要征服南蛮,派了能说会道的人来云南民间吹嘘刘备的“德政”,那就是评书原形。真正开始红火,那是大清朝,光绪年间很多四川人为了糊口,看到云南人爱泡茶馆茶棚,就在云南的一些茶馆里搭棚说书,吸引了一大批老百姓,把“格老子”、“做啥子”等四川方言也带进云南。后来有了战乱,来云南躲着做生意的人也多了,北方评书也传到了云南,和四川评书拉开了架势争市场。那时候我们云南人眼红,有人加入这个行当,学习各派风格,用云南方言的优势开了个新书种,整成了博采众长自成门户的云南评书,后来就占了主导,在云南的大小茶楼酒肆横刀立马,纵横驰骋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云箫叙事之拨云 第三章(25)

裘老先生猛喝几口茶,两眼直盯那个要拜师学艺的人。小伙子,云南评书到我这里,就要断了,你接上,就得接下去,么要是接不下去,你最好别图热闹,这个玩笑开不得噻!

叶正然床上的手机响了起来,他拿过手机接听,“哦哦”了几声就走出了帐篷外。他听到身后裘老先生“哎哎”了几声,回头看了一眼,那个拜师的人已经跪在裘老先生的面前,连磕了几个响头。叶正然来不及看帐篷里的感人场面,陈双桥的电话比这个拜师仪式更牵扯人心。

慰问演出仍在进行,十几个中老年妇女穿得花红柳绿,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很不专业,却跳得十分专心。报幕员拿着麦克风随着音乐深情朗诵一首同样不专业的诗歌,叶正然听出来那诗歌是写给这些跳舞的人的——她们,全部是身患绝症的人。

叶正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