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 (第3/5页)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古代治理天下是根据人们对“道”的认识“名”作为依据的,这样治理天下就有了依据,只有按照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行事,这样治理的方法就有了界限,这个界限就是自然法则,只要不超过这个界限,就可以无穷无尽的享受自然。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集合,“道”在天地间好像海纳百川,万物在其中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笔者感悟

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战国时代孟子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作为的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然而,征服论的进一步发展并付诸行动还有待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l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这样的契机,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革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人类进一步征服了海洋,开采了更多的矿产,砍伐森林、耕垦草原、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人类似乎真正征服了自然,成了自然的主人。

俄国的米丘林提倡“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向大自然索取是我们的任务”。我国则有过“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的口号,更把征服论发挥到极致,陷入唯意志论的境地。

其他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史上几乎也都经过征服论盛行的阶段,不顾自然规律,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忽视环境保护,从而引起环境恶化,人类最终自食恶果。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自然观或环境观有了新的发展。因为一方面,以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为中心的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更为冷静地思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另一方面,当代科学正在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突出表现在系统论的建立,人们开始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事物的结构、关系和整体,而不是零碎地观察问题。在系统论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因果链的两端,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影响的网络。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环境更是一个大系统,也可以分为许多子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家称之为人地关系系统,生态学家称之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上述两方面的进展,使一种全新的协调论(或和谐论)的环境观应运而生。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决定论的环境观,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环境观。前者认为自然界是主人,人类必须畏惧和服从它;后者认为人类是主人,而自然界是被“改造”和“征服”的对象。新的环境观则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人”与“天”的关系不再是谁战胜谁。

其实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行为的界限,只要不超过这个界限,就可以无穷无尽的享受自然。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对现代航天技术的贡献

中国对现代航天技术的贡献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