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4/4页)

妄皆真;散一真于万类,皆幻妄称相。万类得一,各称道之德性,故有“清”(显“道”清净常住之属性)、“宁”(显“道”寂兮不动之属性)、“灵”(显“道”妙性觉明之属性)、“盈”(显“道”周遍之属性)、“正”(显“道”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之属性)的一相道性之显现。如若不得其一,违道背道,极化分割,心识波动(无极圈内起“S”线),则一相分为二相,“自心取自心,非幻而成幻”。自是陷入极性法则之中,受极性规律制约。于是,“恐裂”(“道”的非极性破缺)、“恐发”(“道”失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之性,而极化妄动)、“恐歇”(“道”之一相的妙明智慧不显,圆满觉性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二相的聪明机巧,狡猾诡诈的阴谋)、“恐竭”(“道”一相之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枯竭,无为无不为功能不具,代之而起的是二相的感官功能延伸,奇技异巧兴盛)、“恐蹶”(“道”之一相无私无欲无为自然之属性萎缩不振,代之而起的是私心杂念炽盛,自私自利充斥,贪欲妄想膨胀,邪门歪道猖獗)的二相极性极化,道德沦丧,智慧泯灭,邪知邪见泛滥,唯利是图,眼光短浅,不求大道,直行小径;将竞争为能事、损人害己而不惭,视奉献为迂腐、争贪夺抢而不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颠倒,导致社会动荡,世界不安,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生态失衡,人心浇漓;不能辅万物之自然,而有为极性强化干预自然,造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反动,背道逆天,人与自然乖违,和谐破坏,对抗征服,导致横灾频起,防不胜防。故善为道者,抱一不失,得一不离,混而为一,守中大顺,“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致中和,达至诚,天地人三位一体,无利不兴,无业不就。襄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6、唯道独尊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同于道者”,修身治国,皆不离道。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治大国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四十三章》)“同于道者”,视大国若巨镬之小鲜,视十方世界若乱舞之空华,视无边虚空若大海之一沤。因一相无相,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国土众生,物我不二,无为而为,无治而治,“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故“以道莅天下”,身国皆治。

“神”者妙不可测之谓也。“其鬼不神”者,是指“同于道者”一相周遍,无量无边。鬼神有限,有限无奈何无限。有一公案绝妙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有禅师名金碧峰,因阳寿已到,二小鬼捕捉,但因禅师处禅定中,二小鬼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