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4/4页)
也不算辱没她身份!想了又想,终究拿不定主意,就去找了老太爷商议此事。
徐老太爷听到徐五爷说起此事,捻了捻胡须,面露难色。文试武试榜单一放,他就已经派人去打听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家庭情况,那个老五口里说的高良,却是已经娶妻了。徐国公府岂是寻常人家能攀得上亲戚的?徐老太爷连连摇头,徐国公府无论是长房还是五房,都断断然没有把嫡长女嫁去做平妻的道理!
可彼时正是先皇身体极其虚弱,后宫皇位之争火热的时候,徐国公府急着想要笼络朝廷新贵为中宫之子效力,徐老太爷看着高良倒是个有能力的,眼睛转了转便提出要求,叫高良把家里的妻子降为妾室,再把徐姑娘明媒正娶了去。
那高良得了这桩从天而降的喜事,哪里又肯放手?于是赶紧修书一封回家,告之结发妻子钱氏,信里把各种实惠一一道出,请她自降为妾,自己好迎娶徐国公府的小姐,否则等着她的只有休书一封。钱氏看信看得泪眼滂沱,可无奈现实却不容她又选择的余地,她只能流着一路的眼泪和高氏族长从江南来到京都。第二天,高良就带着他们去了徐国公府,钱氏在诸人见证下自请降为侍妾。亏得徐国公府的老太太心地慈善,抹着眼泪说钱氏是个贤惠的,这等贤妻怎么能降为侍妾?所以力主只将钱氏降做平妻,娶徐姑娘为正妻,许老太太这举动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直说徐国公府真是大家胸襟,事事考虑周全。
就这样,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高良的人生简直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有两位贴心的妻子,还有了徐国公府做他的靠山。这高良自己本来也是有些本领的,现在又有了妻族徐国公府的帮衬,仕途倒也混得风生水起。起初他在五城兵马司历练了数年,而后被保举做了京卫指挥所司从五品的镇抚,没得几年便升了从三品的同知,后来紧接着又升了指挥使,恰逢西北大乱,他便自请跟着镇国将军去了西北,在平定了北狄之乱以后,皇上论功行赏封了他做两江总督,坐镇江南已是两年有余。
高太太只生了两个公子,长子随了高总督的性子,喜欢舞刀弄枪,那年跟着高总督去西北平乱,原是想得些战功,以后好提拔的,可不料他少年气盛,打起仗来一个人领了一队士兵便冲锋上前,结果不幸中了流矢,不治身亡,就是高总督现在这个官位,都有皇上体恤怜惜的那一份在里面。高太太一听到这噩耗,哭得死去活来。可死者已矣,生者犹在,长子故去,膝下只余得一位公子,所以这高瑞简直就是高太太的命根子!
却说那钱氏从正妻降为平妻,心里怎会不怨怼?自己是三媒六聘的嫁进高家,却因为高太太对高良青眼有加,自己突然就掉了身价!思来想去,总觉得是高太太把她的生活弄得一团麻似的乱,忿忿不平之余她便设计去害高太太的两个儿子。虽然高太太也警觉,防护手段儿做得周密,可百密一疏,终究是让那钱氏得了手,高瑞小时候在寒冬腊月里被钱氏唆使的人推进了池塘,虽然被救了上来,可身体却由此落下了病根,一直没得大好。
东窗事发后,那钱氏便自请去庙里持斋,不再问世事,勉强保住了一条命,她育有一女一子,说是说放在高太太名下养着,可高总督究竟还是害怕高太太会报复到钱氏所出孩子的身上,所以一直把这双儿女放在外院,自己派人照料着。前年高总督把长女嫁了个进士,随着夫君放外任去了福建,长子高祥还在金陵书院读书,准备今年去参加乡试。
润璃眼前晃过高家大少奶奶愁苦的面容,微微点头,高太太那态度就对了,难怪一副不欢喜的模样,那可是她仇人的儿媳妇,叫她怎么欢喜得起来?
这就是三妻四妾的好处!润璃无奈的叹了口气,只要在有平妻姨娘的院子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