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第1/2页)

彈花以後,要將蓬鬆的棉花搓成棉條,然後才能用紡車紡成棉紗。

紡車通常是李彥所見到的那種手搖式。紡紗時一手搖動,一手捻紗,李彥他們沒用過,自然捻不出紗。

而松江所用多是腳踏式紡車,這種紡車用繩帶傳動,將手解放出來,紡車上有三個錠子,效率自然要比手搖式高出許多。

原來,這個時代已經有多錠紡車了。李彥不知道是喜是憂。

喜地是既然已經有這樣地紡車,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進,應該不難。

憂的是這紡織地過程,似乎比自己想的更加複雜,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改進。

徐光啟倒是對李彥畫的幾種多錠式紡車很感興趣,特地給他指出一些設計上地問題。

李彥離開的時候,徐光啟又將珍藏的一些書送給他,其中包括他個人地一些書稿,還有王禎的《農書》、《泰西水法》等書。

老人的鄭重其事讓李彥很有壓力。只能潛心研究紡車的改進。除了紡車,他也發現在紡織的環節中。軋花、紡紗、織布這三個環節都是可以用機器的,都可以作為未來努力的方向。

對軋花機來說,通常是手搖式的,其核心是兩個轉動方向相反的輥子,一般用兩個人手搖,或者是一個輥子手搖,一個輥子腳踏。

普通地軋花機都不是很大,李彥覺得它的改進方向就應該是擴大,以及使用別的動力,比如風力,或水力。

紡車和織布機無疑屬於更加重要的機器,關鍵在於他們耗費的人工更多,涉及的環節也多,譬如紡車就涉及到抽棉、捻紗,設計到羅拉、紡輪、紡錘等部件。

不過有後世的眼界,李彥一開始就將改進的重點放在紗錠豎直,以及多個紡錠上面,在沿用傳統紡車的羅拉和紡錘地基礎上,在傳動等機械結構上作出改進,並經過多次試驗、修改,終於趕在機器展開幕之前,做出了一台樣機。

為了改進機器,李彥他們專門找了兩個擅於紡紗的婦女,她們在試驗的過程中提供了很重要的幫助,而在展覽會上,她們還要當眾演示。

《華夏商報》不僅打出了&ldo;首屆華夏機器展&rdo;的廣告,還針對機器展展開了一系列的跟蹤報導。

李彥自己就寫了好幾篇文章,不斷強調機器的作用,在李彥看來,好的機器,可以讓人們做事事半功倍,並用華夏機器廠的幾種機器進行對比。

有了鋸床,普通人就能和熟練木匠一樣,快速、高效地鋸割木材,木匠就可以去做更要求技術地活計,這樣就可以在更短地時間內做出要做的東西,比如遼東戰場需要地雙輪車。

再比如新式榨油機,它不僅體現了工作效率,還提高了榨油率,同樣多的大豆,可以榨出更多的油,這種機器無疑更加有效。

李彥不僅要用這些廣告、報導來激發人們對機器展的關注。他還想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實學,以及機器或者說工具地改進。

在《華夏商報》的推波助瀾之下,首屆&ldo;華夏機器展&rdo;很快成為京城中的熱點話題,人們都在討論這些所謂的&ldo;機器&rdo;,到底是不是像報紙上說的那樣。有那麼神奇地作用。

即便是京城,有著大明文化程度最高的一群人,也可以說是讀書人最密集的地方,其中不識字的人也很多。

好在如今很多酒樓茶肆,不僅有說書,還會有讀報的,所以能知道《華夏商報》上刊登內容的人很多。

&ldo;聽說那個什麼……床,只要是個人都能用,有了那個床。咱們都能去做木匠,做出家具賺錢,呵呵。咱也打算去買一台。&rdo;聽了今日的讀報,一個食客不禁感慨著說道。&ldo;是目光車床!&rd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