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第1/2页)
此外就是像金州那樣築城、築路,用水泥造橋,修築堤壩也很方便,只不過大明現在幾乎是傾全國之財力在遼東,幾乎不會去考慮造橋修路,水利失修的情況也很嚴重。
原本,李彥並沒有指望這方面有什麼突破,沒想到京畿的官商勾結起來,竟然說動了朝廷出錢,計劃修造一條從北京到通州的水泥路。
李彥開始很想不明白,雖然通州到北京的這條路並不算長,但水泥的價格也不便宜,這條路的花費也要個十幾萬兩銀子,不知道朝廷怎麼會捨得的。
後來看到邸報才知道,這條路地預算高達五十萬兩銀子,水泥作為主要材料,水泥廠地報價也不過是十萬兩,這其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負責督建這條路地,更是李彥整日牽掛的老熟人,日漸得寵的大太監頭子魏忠賢。
按照明朝的財政體系,田賦與鹽稅為兩大主要收入,田賦歸屬戶部,鹽稅則入內庫,雖然遼東戰事緊張,靡費甚多,不得不加征遼餉,但那主要是由戶部、工、兵各部籌銀,與內庫無關,所以經常有官員要求皇上發內庫的銀子犒軍。
萬曆的時候,皇帝一毛不拔,到了泰昌、天啟年,先後拿出了幾百萬兩的銀子犒軍,與此同時,修陵寢、修宮殿,甚至皇族的婚禮,都是幾十萬、上百萬兩地下撥。
由此可見,大明的內庫還是有些銀子的,要不然也不能夠拿出銀子修建京城到通州的水泥路。
這樣的情況在地方上也有不少,有些商人倒賣水泥出去,與地方上的官吏勾結,修路修橋,倒是做了不少好事,這其中的貓膩當然也不會少。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五一回 擴軍備戰
此外,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則敏銳地發現水泥可用於建造新式炮台和城堡,並上疏朝廷,提出建議。
灤州水泥廠因為京城到通州的道路工程,軍方的需要,以及其他一些零星的購買,倒是並不愁銷售,畢竟是新事物,用途也很廣泛。
京城這個地方,原先都是各地的商品向這邊輸入,商人本就很多,在得知水泥的用途之後,不少人會買上一些,然後將水泥帶到各地。
水泥廠現在的產量並不算多,有這些商人購買,差不多就夠了,也不用刻意去推銷,這些商人自然會想辦法賣出去。
也有不少商人看到水泥當中所蘊含的商機,主動要求經銷,水泥廠當然歡迎,這些經銷商更是開發市場的生力軍。
這個時代因為交通與通訊的關係,想要維持一個跨地域的銷售網絡非常困難,即便是彥熙樓、滋味館也都採用了加盟的方式,才得以繼續擴展。
將水泥的銷售交給經銷商,水泥廠專注於生產,可以省下很多事情,而且這些經銷商在地方上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他們來推銷水泥這種工程材料,那是再好不過。
至於那些想要引進技術,在地方上組織生產的,水泥廠也很慷慨,只是象徵性地收了一定技術授權的費用,便答應派出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建廠,或者讓他們派人過來學習。
唯一的條件,就是要簽署一份技術擴散協議,並加入技術聯盟,聯盟以及這份協議並不阻礙廠家轉讓技術,甚至鼓勵轉讓,但轉讓必須在聯盟和協議的框架內。
這個所謂的聯盟與協議,表面上看並沒有什麼作用,其他的廠商甚至可以通過轉讓技術獲利,只是所得要抽出一部分繳納給聯盟作為會費。
很少會有人想到這個協議和聯盟的身上。寄託著李彥怎樣的野心,那就是專利。
這個時代對技術保密地重視。還是有地。譬如手藝傳男不傳女。這顯然並不利於技術地發展和傳播。
華夏工場系統下面擁有很多領先時代地技術。譬如水泥。李彥希望這種技術能夠廣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