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頁 (第1/2页)
不過李彥也看出來了。這個老頭對銀錢等物也缺少足夠地認識。花錢如流水。要不是李彥醒覺得快。另外派人替他掌管帳目和資金。恐怕會遠遠超出預算。
如今運河工程尚未結束。永定河工程又將開工。對徐光啟來說。這實在是再好不過地事情。至於部里地事情倒是不太過問。
李彥越級提拔,直接將申湛然從東江道提拔為工部右侍郎,實際執掌工部的權力。
申湛然其實更適合在兵部做事,只不過李彥手上能夠委以重任的人太少,或者說人才雖然不少,但是級別不夠,或者身份不對,武官是很難在朝中做到高位的,也就申湛然有個監生的身份,並且在東江掛了個監軍道的職銜,晉升工部侍郎,雖然說也是越級擢升,還算說得過去。
對於現行的官僚體系,李彥可謂深惡痛絕,他也知道急不得,只能儘早籌謀,打算在明年的國士大會上,來一個大動作。
徐光啟雖然不諳做官之道,但是有他
社把關,李彥就用擔心永定河工程的問題,從而放在其他方面。
&ldo;一朝權在手,就把權來行&rdo;,以前李彥空有想法,也無法落實,如今大權在握,自然要大幹一場。
所謂&ldo;新官上任三把火&rdo;,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那是官員為了顯官威,其實很多時候,新官確實有做事的衝動,而隨著官做得越來越久,就不如當初有衝勁,或者是受到現實情況的束縛,需要考慮更多事情。
除了京畿地區,李彥也要求工部與地方官員查勘各地的河道水利情況,並將情況上報,鼓勵地方治水治河,或者拿出方案,交給工部。
對於那些規模比較大的項目,工部將積極組織力量推進,而對於地方上的小水利,李彥則要求地方官擔負起責任,積極改善,並且同吏部、六科進行溝通,將治水治河的成績,作為來年考成時的重要依據。
內閣次輔、吏部崔景榮是個比較務實的官員,所謂以農為本,他對李彥的提議表示贊同,何況這件事主要是工部出錢出力,就連人,兵部那邊也會進行配合,崔景榮沒有理由不配合。
明帝國的六科性質已經御史差不多,以六科的職權,掌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本應當同都察院有所區別,更側重於職責的糾察,譬如某部尚書的政令,通常都需要經過本科都給事中查核,拾遺補缺,權力很大。
六科沒有決權,卻有否決權,由此可以看到,事實上明帝國的官僚體系內部,也非常重視權力的制衡,但是在封建王朝帝王權威至高無上的情況下,這種均衡很容易給破壞,也容易造成相互之間的扯皮和糾纏不休。
黨爭時期的明帝國就經因此而陷入行政效率極為低下的境地,雖然這種體系看上去挺合理,但是因為給事中也都是人,很多都是考中進士以後,就進入六科擔任給事中,行政經驗極端缺乏,導致六科和御史只能做差不多的事情,難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反而影響行政效率。
權力衡必然需要,但首先必須保證行政效率,如今都察院已經給李彥弄成案件的審查和起訴機構,工作方式和內容已經同過去有很大的區別,當然,在都察院的職責中,反貪腐以及對官員的查核,依然是重點,但是方式,並非風聞言事,而是可以直接進行調查,覺得有問題,就可以直接向大理寺起訴。
而六科的權,李彥也提出幾條建議,並借著這次的&ldo;治水&rdo;之策,提議調整六科的職權,明確六科的職權就是對官員進行職務監督,評審這些官員是不是盡到了職責。
雖然說吏部也有專門的司,但是考慮到官員任免的重要性,賦予六科同樣的權力並不重複,畢竟考功司側重於日常糾察,而六科則是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