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局势比较紧张,一个人很难一直保持“中立”立场的。一直保持客观、公正评价中日关系的这些人很容易被排斥,变成属于少数的那种。媒体的报道趋同于反华,对华很严厉。比如一个人写了一本书,他是很批判中国的,这样的书卖得会很好,因为整个儿舆论潮流是对华强硬。人家也得通过卖书生活啊。反正,在日本一种潮流下,一个人很难采取与潮流不同的言行,否则的话很有可能被社会舆论排斥、歧视。我担心有一天这种情况会产生某种“极端”。

从上述的角度看,在日本社会里确实有“非人性”的一面,原因在于歧视与众不同的事物,也可以说排斥个性,总之个性和共性这两者并存得很不良好。

山奇:日本有一个演员在中国拍电影,叫矢野浩二。我觉得他演得挺好的,演了很多抗日战争的戏,比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也演鬼子的司令,中国很多人都喜欢他。我对他说,下次你回到日本以后怎么办?

加藤:我知道他是很好的演员。不过,他在日本也有可能被歧视。

山奇:我不知道,但是那个电视剧在日本没放。

加藤:我估计在中国演抗日战争时期的将军、军队的那些日本人,国内的人知道这事有可能会不喜欢的。

山奇:那很多老兵到中国来忏悔,研究中国抗日时期当年日本对中国所做的伤害的事情,他回去肯定要被歧视?

加藤:很可能。不过,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也得看那时候的社会思潮,假设目前的中日关系整体上比较良好,日本的社会舆论也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他回去也可能不会被排斥,但在相反情况下,一个人对中国做了很大的让步或者妥协,就有可能判定为太软弱或者称为卖国贼。

山奇:像高仓健到中国来跟中国人拍电影呢?

加藤:那不会吧,他演的内容不一样。而且他的名气太大了。

山奇:可能你不太知道,因为你18岁就离开日本了。

加藤:很多人说,你18岁就离开日本,所以你不了解日本。其实我觉得这种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说上网也好,北京的日本人群体也好,通过很多丰富的渠道可以了解日本,有时候能更客观地看待日本。

一个人在日本观察日本或者在中国观察日本,角度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不过至少能够对一件事采取更加平衡的看法。实际上,我来到中国之后更爱祖国了,更爱日本了,我感受到日本是很好的地方,也找到了日本很不足的地方、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是一种收获。

日本是个岛国,从某个侧面看是很封闭的国家。一个人走出去,从外面观察祖国,有时候就更透彻地看到日本的很多方面。但同时我在国外呆长了,作为一个日本人也恐怕有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不能跟上日本的时代潮流。反正,对目前的我来说,一边在中国好好观察日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日本的信息,一边随时找个机会回日本并感受一下当前日本的社会思潮,我想这是比较现实地了解祖国的方法。

山奇:其实有时候离开自己的国家反而对自己的国家感受更深了,也更爱它了。我觉得很多人真正出国以后就更爱国了,反而在国内的时候没有想到爱不爱。所以不是说你出国就是不爱国,可能从感情上来说更能体会国家的重要。

加藤:谈到爱国,其实中国人也经常强调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之间是要平衡的,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中国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走,又有一些过于极端的爱国表现。

Day 觉悟 善(3)

我觉得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之间有时候是冲突的,有时候是可以协商的,你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山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