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2/4页)

本是一个善于献媚、见机行事的货色,见皇上这么说,就故意装出十分惊讶的神情,逢迎地说道:“臣恭喜陛下,此乃天下统一的预兆啊!”一句话把梁武帝的心里说得美滋滋的。

说来真是凑巧,到了这一年的三月,还真有一个叫侯景的东魏大将派人前来接洽投降。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出身镇兵,后因功渐升为镇功曹使。东魏大丞相高欢生长于怀朔镇,与侯景早就相识,两人关系甚好。

北魏末年北方大乱,豪杰并起,侯景归顺尔朱荣,甚见信重。尔朱荣率军镇压葛荣起义,侯景担任先锋,生擒义军首领葛荣,以功擢升定州刺史,由此显名。后来,高欢灭尔朱氏,侯景因与高欢有旧谊,又归附高欢,任大丞相长史,仍兼定州刺史。

侯景身高不满七尺,上长下短,广额高颧,右脚患有足疾,是个跛子,弓马非其所长。他虽然其貌不扬,却颇有谋略,以机诈多变著称。在东魏和西魏的征战中,侯景屡建战功,渐次进封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河南道的最高行政长官),统兵十万,专制河南(黄河以南地区)达十四年之久。是东魏实力最雄厚的外藩。

侯景为人阴险狡诈,桀骜不逊。在东魏阖朝文武中,他只佩服高欢。高敖曹、彭乐等人,都是东魏勇冠一时的名将,侯景却把他们视如猪狗一般的无能之辈。他曾狂妄地说:“给我三万人马,我便能横行天下,渡江缚取萧衍老翁,犹如探囊取物!”他对高欢的儿子高澄也很轻视,曾私下对亲信司马子如说:“高王(指高欢)在时,我不敢存有什么异心;倘若高王死了,我是不会再与鲜卑小儿共事的!”

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他的兵权。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对他有戒心,在东西夹击、走投无路的形势下,他派行台郎中丁和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要求梁武帝派兵增援。

梁武帝接到侯景的降表,马上召集群臣到朝廷商议。尚书仆射谢举劝说道:“从前战争纷纷,费财扰民,实堪忧虑。近年来我朝与东魏讲和,边境安宁无事,百姓安居乐业。现在若接纳东魏叛臣,恐怕又要挑起战端,生灵便会再遭涂炭,臣以为不可!”梁武帝听了,显得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道:“机会难得,怎么能胶柱鼓瑟,坐失良机呢?”

尽管梁武帝很不高兴,但多数大臣都赞成谢举的意见,劝梁武帝不要接纳侯景。

正当梁武帝为群臣反对接纳侯景烦恼之时,只见中书舍人朱异出班奏道:“侯景献土来降,这是天意!天命不可违,违天不祥。况且陛下前些日子曾做过一个吉祥之梦,当时微臣便猜想是一统天下的预兆,如今果然应验,为什么不接纳侯景呢?”

梁武帝见有人附和,转怒为喜,大声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我国家固若金瓯,毫不伤缺,如今侯景献地来归,本是巴望不得的事,理当接纳。如果纷然不决,将来必定后悔!”

朱异又道:“天下有圣明的天子,才会东西降服,南北归仰。现在侯景来降,是北方归附的先兆,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谁还愿意前来归附?希望陛下圣心独断,不要以众议为虑,不要再迟疑了。”于是,梁武帝不顾群臣反对,决心接纳侯景,任命他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河北诸军事,令丁和带着饬令回去报告侯景。接着,梁武帝又派司州刺史羊鸦仁、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带领三万人马奔赴悬觚,运送粮草接应侯景。

梁武帝的接纳,使侯景在同东魏高澄的斗争中得到了一个庇护所,得到了一条退路。而梁朝本身则不仅一无所得,而且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黄河以南的十三个州仍然为侯景管辖,但高澄攻打侯景时,梁朝却没有理由不给侯景以粮食、武器、兵力的支援。

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