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3/5页)

再次派遣一万大军进入大荒东洲,而算上原本在一万两千人,大荒东洲的驻军达到了两万两千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等问题,明军开始对当地土著百姓征税。

征税的事情并不顺利,常常伴随着暴力,这也使得许多当地的土著开始逃往,同时又由于外地人的进入,带了疾病和瘟疫,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大明控制的地区当地土著人口一两年之内已经骤减了三成,而且人口数量还在持续下降。

对于非控制区域的土著,明军以贸易为主。通过贸易和征税,明军慢慢地已经能解决大军近一半的粮食所需,而且在今年三月,明军在控制的岛屿上建立起了第一家兵工厂。这些都极大缓解了明军对国内补给的依赖,大荒东洲已经在计划向印第安地区进军了。

一旦控制印第安地区,朱慈焾建议的军屯计划便能如期开展,到时候大荒东洲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相对于西波尔,大荒东洲更适合人类生存。

七月底,一万大军抵达了大荒东洲,而随军前来还有沈阳都督府的提督李定国,他是朱由校指派负责整个大荒东洲军事行动最高长官。

一万大军在岛上修整了半个月之后,在李定国率领下再次出发前往印第安地区。李定国要在冬季来临之前在印第安地区建立稳固的据点。

印第安地区虽不是满洲国的中心地带,但对于满洲国来说去极其重要,是满洲国的屏障。满清人进入大荒东洲之后,极力向东扩展,以获取更多物资,满洲国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五大湖区。

在明军进入印第安地区之后,同样的也是一路东进,育空地区的五千明军同时也在南下与主力汇合。

一直到九月,李定国率领一万明军才遇到满洲国的两万大军。满洲国的两万大军是长期驻扎在此处的,当明军进入印第安地区之后,满洲国的军队就一直在后撤,选择合适的地点与明军决战。

满洲军选择的地点既开阔又占据着制高点,使得他们有绝对的地利优势,这样的地利优势可以很好地遏制住明军的火炮优势,又能使得他们骑兵发挥优势。

明军虽失去了火炮的优势,但是他们的火枪优势依然明显。明军依靠天启枪,数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但明军被地利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反击。而满洲军在数次攻击无果之后,决定拖死明军。

相对于明军,满洲军的补给要充足得多。明军第一次踏上印第安地区,这一路东进所携带的粮食不可能很多,但明军却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南下的五千明军,只要利用得当,这五千明军能打满洲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是李定国大胆东进的原因之一。

两军暂时陷入对峙。但在对峙中,两军每天依然都会有小规模的冲突,双方都互有损伤。

但在五天之后,与明军对峙的满洲军突然全军撤退。李定国知道满洲军已经侦查到了明军援军的消息。

“传令全军后撤,寻找合适的地点建城。”李定国放弃了继续东进的想法。

“大人,我军不继续追击满洲军了吗?”

“建虏显然比我们更熟悉这里的地形,而洛基山的地形复杂,如果盲目追击可能落入建虏的圈套之中,这个险不值得冒。”李定国解释道。

“根据线报,建虏的王庭就在洛基山背面,此战过后,建虏的王庭极有可能会迁移。”

“剿灭建虏余孽不能急于一时,待明年屯田开始之后,我军才有能力越过洛基山,进入高原地区。”

“诺。”

……

明军在洛基山脉以西,建立三个据点,为即将到来的屯田做准备。

而此刻朱由校也收到了英荷缔结了《威斯敏斯特条约》,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的消息。荷兰因战略失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失败,英国人开始崛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