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 (第1/5页)

“钱老,吕奶奶。”

给两位老人家斟了杯茶之后,俞飞白马上把那个兔形席镇拿了出来,笑嘻嘻道:“你们看看,这是我在潘家园的收获,不错吧。”

“是圆雕席镇。”

钱老看了一眼,再把东西拿起来一掂量,就得出结论:“滑石材料,这样的雕工和造型,应该是唐代的东西。”

“钱老,怎么样。”俞飞白自得道:“是我发现的,几百块就拿下来了。”

“挺好。”钱老含笑道:“从流畅的线条刀法来看,有九成的可能性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匠人们从各大书画家的图画上汲取养分,才有了这样阴线浅刻的技法。可见在艺术上,没有什么高雅低俗之分,反而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王观等人明白钱老的意思,毕竟在古代的时候,书画那是文人的雅趣,但是玉石雕刻,尤其是雕刻玉石的匠人,那是属于卑贱的事情,让士大夫们所不齿。

实际上,这两者是互通的,时间有文人在石碑雕刻上领悟书法的真谛,自然也有匠人在书画家的图画上学到了雕刻的技法。大家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交流,才有了各种书画、雕刻技法的诞生。

“钱老,飞白的席镇虽然不错,但是却比不上我的东西。”

与此同时,唐清华把他的唐三彩摆了出来,只见摆件的造型栩栩如生,色泽华丽明艳,在阳光下渲染出一抹温润细腻的光泽,显得精致之极。

“唐三彩!”

这时,周老走了过来,顺手指着唐三彩的人物说道:“萧山,好比这个唐三彩。你看这武士的衣饰,头戴翻檐帽,身穿圆领窄袖衫,在当时来说,这就是所谓的胡服。充分说明了在唐代时期胡风鼎盛,不仅是在上层贵族流行,而且已经遍布整个社会各个阶层了。”

“周老您教训的是,我太着重衣饰变迁的过程,却忽略了其中的生活气息。”萧山连忙点头表示受教。

“易之,不要急着教书育人。过来了正好,顺便看看东西怎么样吧。”钱老笑道,执壶给周老倒了一杯清茶。

“还能怎么样,就是个仿品而已。”周老一看,再伸手在人物头部一摸,立即摇头道:“真品脸上不施釉,是后开脸的,而这个居然直接在脸上施釉,不用说就知道是仿品了。”

“仿得还不错,有些年头了。”

随即,周老翻转打量了下,就点头道:“应该是民国初期唐三彩现世之后,一些高手仿造的东西。不过,由于当时对于唐三彩的研究还不够彻底,那些人不知道唐三彩不施全釉的特征,所以就多此一举也给脸施釉了。”

“周老,您看得未免太快太准了吧,太打击人了。”

此时,俞飞白咋舌道:“这东西我们反复研究了好久,才确定了是民国时期的仿品,您一上手就知道了,让我们情何以堪。”

“哈哈,看得多了,速度自然快。”周老笑道:“也不用羡慕,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肯定也能办到。”

“唉,那要慢慢熬了。”俞飞白垂头丧气道。

“飞白,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

旁边,唐清华又给他一记狠的:“是你自己需要要研究吧,人家王观也是一上手,就知道是民国时期的仿品了。”

“你不是也一样。”俞飞白没好气道:“纠结半天没结论,还是要叫我们去救场。”

“我不一样,我是业余的。”唐清华坦然笑道:“而某人,总是吹嘘自己是专业的,现在露馅了吧。”

“什么露馅,我不过是反应慢了一拍而已。”俞飞白不以为意,反而笑眯眯道:“再说了,有的时候,运气真的很重要。就算王观眼力再好,不一样是空手而归么。”

“空手而归?”钱老有些奇怪,指了指王观身前的纸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