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部分 (第1/5页)
另外就是邓文原了,尽管是元初文坛泰斗,三大书法家之一。不过历史也在定论,鲜于枢的影响力不如赵孟睿��宋脑�挠跋炝τ植蝗缦视谑唷�
鲜于枢是英年早逝,成就不如赵孟钜舱�#��堑宋脑���耘旁谀┪玻�饕�撬�龉俸艹晒Γ�砟晔栌诤彩拢�槊�ヒ��
其实这样的性质与江郎才尽的江淹一样,由于公务繁忙,顾不上练习文章书法了,出现倒退的情况也很正常。在古人眼中,两人是反面教材,可是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们却是尽职尽责的表现。
毕竟无论如今,大家用纳税的钱养你。不是让你白吃白喝,练习书法成就自己名声的,勤于政务,为民做主才是本分。反正邓文原的官声很不错,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
至于赵孟睿�」茉谠��鍪宋�伲��怯捎谑乔俺�幕适液笠幔�⒍ú荒苷瓶厥等ǎ��圆庞邢星橐葜铝废白只�H缓笕偌释醭����暮!�
实际上苏东坡也差不多,也在是被贬了之后,一篇篇流芳百世,震古铄今的诗词文章才纷纷出炉,奠定了一代宗师大文豪的地位。
扯远了,言归正传。从魏了翁和邓文原的题跋就可以知道在南宋、元朝之际,这幅作品是一路传承下来的,没有什么问题。
接下来还有几篇题跋。好像是明清的文人所写。
可惜这些人的名气,实在是没有办法与前面几个人相比,大家也弄不清楚他们的身份和来历。估计要回去查一查典籍,才能够说得上来。
这也正常。地方名人嘛,肯定要查地方志才知道。刑老就曾经这样自嘲,表示自己就是属于这种地方名人,在地方是名人。出了地方就是无名小卒了。
与此同时,田老微笑道:“中间这几个人,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最后一个题跋中提到的杨氏帖园,我却知道它的来历。”
“杨氏帖园?”众人有些迷惑不解,一脸茫然之色,显然没有听说过。
“王观,你知道吗?”田老转头问道。
“好像听钱老说过。”
王观皱眉沉思:“应该是在徐州,在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杨映权的人建立的。他在为官的时候,收集到许多明代晋王府所藏唐宋名家书帖。回乡后,为了让这些书帖长存人间,特出重金聘请金石良匠将这批书帖摹勒上石,并修建了一个园子珍藏,所以有帖园之称。”
“你说得没错。”田老笑道:“在建国以后,杨氏子孙就将这批石刻献给国家,现在的徐州博物馆之中,还有这批碑林石刻呢。”
“田兄真是见多识广啊!”刑老等人忍不住称赞起来。
“我曾经去过徐州,见过存放的石刻,才知道有这个杨氏帖园而已。”
田老摆了摆手,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说,至少在嘉庆年间,这幅作品还在。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东西又消失不见,直到现在才重见天日。”
“真是东坡居士的前后赤壁赋?”
就在这时,门外有一群人匆匆忙忙涌了进来,却是接到了纪老的电话,立即从黄州赶过来的文化节评委们。
这些人来自各地,但是毫无疑问,都是与田老差不多的鉴赏家。而且对于苏东坡的字画更有深刻的了解,所以田老才让纪老叫他们过来,一同参详这幅前后赤壁赋的真伪。
人多力量大嘛,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叫几个人帮忙,大家共同分析研究,自然能够真相大白,得到最终答案。所以在见到这一行人进来之后,田老立即露出了笑容,立时招手道:“池兄,你们来了,快过来看看。”
那些人也不客气,或者说这个时候也没有想过客气,纷纷围在桌子旁边仔细观察。其中为首的是个发头灰白相间的老人,脸上戴着一副黑框大眼镜,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