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1/4页)
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马1000多匹。
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宝马。武帝特别高兴,大宴群臣,祝贺胜利,封李广利为海西侯,以表彰其功勋。大宛在西域各国中,有精兵六万,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又远在葱岭之外,而汉朝居然能出师征讨,而且破其都城,杀掉国王,因此使西域各国更慑于汉朝的威力,更加归附汉朝,这样就加深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来往更为密切,相互间更为亲善和睦,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奠定了强周的基础,从此西域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是这次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功劳,我们应当充分地肯定。班固在《汉书》中将张骞与李广利并入一个列传中,是有史学家的卓识的。这是就伐大宛的客观效果而言。
但是就汉武帝的主观而言,是在夺取宝马。为了几匹汗血马,兴师动众,劳师远征,是完全不必要的,根本不值得的。从敦煌出军时,士卒六万人(不包括私自随军出征的)、战马三万匹,人玉门关时,士卒仅万余人,战马仅千匹,使许多优秀的汉家儿郎枉死沟壑,暴骨异域。汉代学术大师刘向说:“贰师将军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毋鼓(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认为损失太大,得不偿失。武帝为伐大宛,几乎倾全国之力,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也未如此,此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几匹汗血马,说明了汉武帝是何等的好大喜功,何等的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的李自成
咎莫大于欲得的李自成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可这并不代表他已经控制了全国的局面。江南还有50万官兵没有放下武器,各地的旧官僚也都为自己的命运而拼死抵抗,做为中原门户的山海关此时控制在明吴三桂手中,而关外的满洲贵族更是对中原的大好河山虎视眈眈。刚建立的大顺政权,当真是处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
此时,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也正在左顾右盼,举旗不定。能否争取到吴三桂这支劲旅,控制山海关这个门户,已关系到大顺王朝的命运,也关系到中国历史的走向。可偏偏就在这个系千钧于一发的时刻,被胜利冲昏了头的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吴三桂的关系。先是将其父吴襄收入牢中,然后大将刘宗敏又夺其爱妾陈圆圆,后又把陈圆圆献给了李自成,使得本来已经投降的吴三桂倒戈相向,与李自成势不两立。李自成闻讯,没有改正他贪欲的错误,反而立刻带了二十万军队疾奔山海关,石河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四月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军队抵达石河西岸,立即叩关攻城。经过一天的血战,未能攻克一座城门。直到晚上,北冀城一军叛降,农民军正要登城,却被吴军赶来的援兵抢下。山海关之易守难攻,由此可见。
次日,吴三桂感到实在是招架不住了,亲自奔赴驻扎在关外十里的清军大营里去求援。经过谈判,多尔衮答应出兵相助。双方对天起誓后,吴三桂回到关内先与农民军决战,清军随后便到。
二十二日晨,城门大开,多尔衮率军入关,双方都投入了全部的精锐,进行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大决战。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