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5页)
,这里不去描述。物质世界与意识世界的对应,可以从象限论来理解。这基于意识映射于物质的关系,是映射论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意识的世界,它包括两个视界,一个是感觉的视界,一个是想象的视界。最终我们会确定,真正的意识是在想象的视界,它是象限论中第四象限的存在。对于分离的概念,还需要强调的是,分离不是目的,它仅仅在于视角的改变。这作用于我们思维的方式,是影响整个文化形成的内在因素。分离,是为了明晰,明晰作为人类最有意义的视界。
两个视界中,我们要看什么,要了解什么?眼睛作为感觉最重要的器官,是心灵的窗户,却不是心灵的眼睛。或者我们闭上眼睛,能够看到的,那就是我们要看的。我们要了解的,不仅是眼睛、耳朵等视听神经所传递的感觉,还有意识自身的视界。它的原理非常之简单,仅仅是一种排列与组合。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的感觉来源,而不是意识本身。就若意识的感受,在意识到的那一刻,意识之对象就是明晰的一样。这和感觉是一致的,感觉到就意味着一种意识,即若有时只是错觉而已。不过,我们的意识不能只停留在感觉,尽管意识总是以感性为基础。即使对于真理的认识,也需要以意识的感性为了解,这是意识的本能自由。这样的自由,来自于对感觉的排列与组合,有概率性,却不是意义映射。这也正是意识的活性所在,它超越了已经认识的物质映射,形成意识自身的结构体系。我们所做的,所做过的,所要做的,都基于这样的一个视界。在这个视界所能看到的,就可能实现在物质世界中,成为人类文明的片断。人类的创造、灵感、精神、思想、自由、崇高、美,等等,皆来自这个视界。不过,这本书不会更多描述这个视界的存在,也不会探讨它是否存在。因为我们如何到达这个视界,比任何的辩论或者更有意义。
感觉的视界,是我们通常所一直拥有的。因为我总是看着什么,听着什么,触摸着什么,品尝着什么,……,甚至用并不确定的第六感直觉着什么。我们靠感觉与整个外部世界发生着联系,感觉着可以意识到的真实。我们可以意识到感觉的存在,即若有时也明白那只是一种错觉,却仍然在感觉。我们所很少意识到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内在,作为精神的意识。不是我们意识不到,而是我们无暇顾及,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它的存在。我们面对着人类创造的现实,面临着生活的责任,还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戴着面具;即若是自然也很少接触了,更不用说那种近乎虚空的心灵了。所以,我们需要对意识自身进行分离,将意识中的感觉的象分离出来,只剩下意识自身。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以后,大脑成为意识中心之后,在意识分离之后,我们分离了感觉。这样,如果我们什么也没有了,那就意味着心灵的虚空,或者连心灵也丢失了。如果这样分离,我们还意识不到缺失的部分,或者不愿意找寻作为有意识的人的失落,那就简单了。因为只有停留在自然无意识状态,或者是完全被本能附加所填充的动物人状态,才会对此漠然。分离,只是一种方法,它是使我们看清楚意识脉络的最简单而直接的方法。还有一种可以明晰的方法,就是中国文化中的磨砺,这是被动的。作为人,是有思维能力的主体,选择自我意识的方式,是最好的路径。因为这样的方式,是给予意识自由的,而不是压抑的。不过,有时人可能真的需要一些艰困,来刺激麻木的灵魂。这不再是这本书要描述的,这里想提供的是一种可以经由自我思考获得的意识自由。
我们都可以了解,读书是一种可以获得知识的捷径,因为它是人类意识的结晶。如何到达意识中想象的视界'在以下的描述中,将把这个视界称为意识的视界,它相对于感觉的视界',是这本书最基本的目的。经由分离的方法,我们可以很快地了解意识的内在,然而要真正地成为一种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