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第1/3页)

欲從文者考太學,太學上不了的可進州學,專攻經義、策論、詩賦等科舉考試內容,待三年後方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據學生學籍所在地,按省試、殿試之次序,依次擇優入仕為官,不中者無年齡限制,可繼續科考,這是後世大多數人熟知的科舉取士模式,只省略了州試篩選,將按籍貫科考改為按學籍所在參考。

欲從武者考武學,武學上不了的可進州府補武學(相當於預科),專攻兵法、方略、武藝、騎射、御車、甲械等專項,待三年後方有資格參加武舉考試,以弓馬為去留(即以騎射武藝之成績決定是否錄取),以策定高下(即以對策之成績分高下),這又與後世熟知的&ldo;先策後武&rdo;模式不同了。樞密院按成績授予武職,後世皆道&ldo;文無第一武無第二&rdo;的,這時代卻是&ldo;武無第一&rdo;的,並沒有後世影視劇中的&ldo;武狀元&rdo;之稱。當然,若連州府補武學亦考不上的,還可入行伍,行軍打戰立功亦是一條出路。

而欲從醫者則考太醫局,採取&ldo;三舍升試法&rdo;分級教學,設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每月一私試,每年一公試,成績分優、平、否三等,公試優良者升為內舍,內捨生再每年一次會試,及格者升為上舍。還另外根據學生的品德和專業技術水平,將上舍分為上、中、下三等。學生在學期間為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除基礎理論學習外,還要參加臨診,輪流為太學、律學、武學的學生及各營將士看診。上舍畢業考後,擇優者進翰林醫官局為醫官,次者入校正醫書局,再次者入熟藥所,或行醫坐堂,自是沒有甘願做那走方醫的。

欲從法者考律學,若上了京內律學,專攻刑罰、律狀一類的,待三年結業後專考刑部、大理寺等司法衙門。當然,若上不了就沒戲了,故律學是參考人數最少的,算是個冷門專業。

是故,汴京的太學、武學、太醫局、律學成了時下的四大高等專科學校,且是同行業內的最高學府,由國子監統一管轄。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教育部長,掌管四大學,與《宋史》所載的&ldo;祭酒掌國子、太學、武學、律學、小學之政令&rdo;大同小異,只是在穿越者影響下有了太醫局的出入。

當然,這時代的科舉制包含項目與後世為人熟知的差不多,皆是&ldo;重進士輕經生&rdo;的,學究科、明字科、明經科取士人數極少,而明法科已被律學所取代,又有各代官家的主觀喜好在內,參試人數極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最主要最正統的科舉成才之路還是得走進士科。

而進士科又有重詩賦與經義的區別,全看上頭官家的個人喜好,今時之官家卻是個講究經世致用的,登基十數年了,早已定下先經義、後策論、再詩賦的科舉定製。

穿越來半年多的江春,終於第一次摸清這個時代的成才路子。對她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自己的專業終能派上用場。但想要從最底層的深坑爬出去,除了升學考試別無他法,對於雙商有限、資歷平平的她來說,這是需要拼命努力,認真下功夫的時代。

話說回來,古學錄將各課程安排完畢,就直接點了班裡幾個身強體壯的學子去搬新書了,沒有後世的第一堂課&ldo;自我介紹&rdo;,小江春好奇,他是如何將學生名諱準確無誤地點出來的。

倒是身旁的胡沁雪,生了會兒悶氣,終是憋不住轉過頭來,與小江春說起話來:&ldo;方才我喊來的那三個,只除了徐家老二你都識得了吧?&rdo;

江春點點頭。其實徐二她也算&ldo;認識&rdo;了,只不曉得幾人是何種因緣。

&ldo;那是我姑母家的侄子,叫徐純,就是我表哥的堂弟,別看他人高馬大的,其實才與你同歲,最是個愛惹是生非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