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3/5页)
是日本国力过于弱小,在地面战场上的伤亡与损失极为惨重。比如在奉天会战中,日军就伤亡近七万人。打到九月底,日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二十万。
继续打下去,日本也难获得更多的好处。
十月八日,日本向美国政府发出请求,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欣然答应了下来,亲自出面进行和谈斡旋。
虽然沙皇并没立即答应停战,但是俄国的情况也不太理想。
对沙皇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日本,而是在国内闹事的反对派。丢掉满洲,只是丢掉一块殖民地而已。如果反对派点燃的“革命之火”扩散开来,那么沙皇丢掉的将是皇位与整个俄罗斯帝国。
谈判持续到一九零六年五月,在国内形势严重恶化之后,沙皇被迫妥协。
最终,俄国以退出满洲,把南萨哈林岛、即南库叶岛,以及南千岛群岛割让给日本,才算了结了这场战争。
日俄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另外一场谈判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
这就是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谈判。
随着“拿骚”级战列舰(没有特殊说明均包括“莱茵兰”号与“波森”号)与“赫尔戈兰”级战列舰相继建成与开建,以及俄国在远东遭受惨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取代俄国,成为全球第二海军强国已成不争的事实。虽然英德还没有彻底决裂,但是海军军备不受控制的扩展下去,英德迟早会翻脸。
在这个大背景下,冯承乾主动向德皇提出,应该及早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谈判。
当然,谈判不等于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
德皇采纳了冯承乾的建议,并且任命冯承乾为全权代表,前往伦敦与英国的海军大臣进行面对面的谈判。
一九零六年初,冯承乾第一次前往伦敦。
到五月底,英德海军军备谈判已经进行了四轮,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双方在约束海军军备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冯承乾没有放弃,英国佬也没有放弃。
双方都知道,如果海军军备谈判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战争肯定会在五年内爆发,而双方都不希望看到这一幕。
问题是,就算坚持谈下去,就会有结果吗?
冯承乾不抱希望,英国佬也没不抱希望。
老派强国与新兴帝国之间的矛盾,根本不可能通过谈判得到解决,也许谈判只是战争前的热身运动吧。
第五十三章 跑步前进
一九零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艰苦谈判之后,英德终于签署了海军军备协议。
按照约定,在接下来的五年之内,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建造总吨位不超过二十万吨的八艘主力舰,英国将建造总吨位不超过三十万吨的十二艘主力舰,最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队规模将达到英国皇家海军的百分之六十。
只是,这份协议有很多附加条款。
最重要的一项附加条款与法国有关,即法国海军的舰队总规模不得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百分之六十,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建造两艘主力舰,英国皇家海军则将获得建造一艘主力舰的配额。
此外,还有针对意大利、俄国与奥匈帝国的附加条款。
这些附加条款,决定这份协议根本不具有实施价值。
仅仅几个月之后,即一九零七年一月,法国就宣布将建造四艘装备了十二门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的“科尔贝尔”级战列舰。到一九零七年底,法国政府再次批准海军设计与建造四艘新式战列舰。因为协议不包括“拿骚”级之前的战列舰,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实际建成的战列舰只有五艘,把再建的算上也只有八艘。这样一来,法国在一九零七年批准与计划建造的战列舰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