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部分 (第3/5页)
标与共同利益。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大规模制造这种轰炸机吗?
“金鹰”能够成为中国空军的第一种主力轰炸机,而且是大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最多的重型轰炸机(“金鹰”的生产工作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算上几种改型机,总产量超过了两万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在机身结构上大量采用了铝合金,从而在增强了机体结构强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重量。
一架“金鹰”的铝合金用量高达一点四吨!
如果按照比例计算,“金鹰”的铝合金用量仅次于在大战后期出现的b…29。
这下,问题来了。
在整个大战期间,铝产量能够跟上军事需求的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与美国。
要知道,在当时,其他国家因为铝产量严重不足,不得不在飞机上使用像木材这样的轻质材料。比如,英国在大战期间大批量生产的“蚊”式远程战斗机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木结构飞机。
不可否认,木结构飞机也有出色的型号。比如,“蚊”式飞机的性能就很出色。
问题是,在重型轰炸机上,最好的木材都不可能取代铝合金,而且随着轰炸机的吨位越造越大,铝合金的用量自然越来越多。
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铝产量,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有没有能力发展战略空军。
在整个大战期间,只有中国与美国以战略空军为重,或者说是在保证了战术航空兵的高速发展之后,有能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战略航空兵,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像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样的世界级强国,在保证了战术航空兵之后,都没有能力打造战略航空兵,至少不可能让战略航空兵当主角。原因就是,只有中国与美国能够在战时生产出足够多的铝,用来制造重型轰炸机。
决定铝产量的,又是一个国家的发电能力。
可以说,在这方面,冯承乾看得比谁都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冯承乾非常清楚电能的重要性。
大战爆发前,中国的国家基础建设只有两个重点,一是交通,二是电力。
结果就是,大战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发电能力仅次于美国,而且与美国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如果从社会富余电力供应来看,中国还超过了美国。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没有美国那么高,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根本就用不着电能,美国则要在城市的日常供应中消耗大量电能。
说白了,如果按照战时机制,中国能够调配的电能不比美国少多少。
也正是如此,中国才有能力大规模生产重型轰炸机。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这个能力。
雷德尔提出让中国转让“金鹰”的设计图纸后,冯承乾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能力大规模生产这种轰炸机,如果强行生产,那么帝国空军赖以为生的战术航空兵就将受到影响。
显然,帝国空军不可能放弃战术航空兵。
要知道,在残酷的德俄战场上,战术航空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然,冯承乾没有让雷德尔空手而归。
在雷德尔感到失望的时候,冯承乾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由中国替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这种轰炸机,而且不需要帝国为此支付任何费用,只需要帝国用其他武器装备,比如中国造船厂暂时还无法大批量建造的远洋潜艇、以及中国的坦克车辆厂无法生产的重型坦克进行交换。
这下,雷德尔看到了希望。
问题是,如何交付这些武器装备呢?
冯承乾提出了一个办法,即德军在夏季攻势发动之后,得把重点放在高加索地区,争取占领高加索地区。这样一来,“金鹰”就能从中国西北的机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