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5页)
时,她心里也打怵,觉得自己连面对一个生人都要脸红心跳,何况要面对几十号学生,可是把她放到了那个位置上,虽然一开始很难,她几乎退缩,但现在,她不也游刃有余了吗?
叶若黎开餐馆的想法从她离开大姐餐馆那一刻就徘徊心头,挥之不去了。那天,赶上雨,她没穿雨衣,躲在墙根下避雨,裙子已经紧紧贴在了身上,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大姐菜馆”几个霓红大字在她的头顶处闪耀,从外面回来的高大姐招呼她进去避会儿,吃不吃饭都没有关系,见大姐一直给她撑着雨伞,叶若黎觉得不好意思,便跟大姐进了门。这是个不大的家常菜馆,七八十平米的地方,放了大约有十来张餐桌,都是四人位的,桌上都铺着格子麻布,墙上挂着老玉米、干辣椒、蒜头什么的,农家氛围强烈,这让叶若黎感到亲切。叶若黎一身透湿,不知道往哪儿坐好。
大姐招呼着叶若黎:“洗手间在里面,你赶紧去拧一拧衣服,然后用热水洗把脸。”大姐吩咐完叶若黎,又招呼服务员:“小刘,快去煮壶姜丝可乐。”
叶若黎回到坐位上的时候,桌上的姜丝可乐冒着热气,大姐给她倒了一杯,又递了她一瓶擦脸油:“来,擦擦。”叶若黎有些受宠若惊,叶若黎坐定后,有些腼腆地朝大姐笑笑:“谢谢,大姐。”
“谢啥?看你一个人失魂落魄的,浇的跟落汤鸡似的。”大姐看着叶若黎说。
叶若黎捋了捋头发,看了看雨还是下个不停的窗外:“早晨出来的时候还是大晴的天。”大姐说七八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哪儿有准?
叶若黎正不知说什么,小刘端着两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上来:“大姐,今儿都市报上给咱们发了一篇稿件呢,我拿给您看。”小刘撂下面,喜上眉梢地说。
“啥?咱们还上报纸了?”大姐有些不相信似的。
“可不,把咱们的招牌菜姊妹窜烧都登上了,不信您看?”小刘说着把报纸递给了大姐,大姐看着,眉开眼笑地,像是在自语,也像是在跟叶若黎说:“咋把我们写的这么好啊?”大姐把报纸递给叶若黎:“我这个馆子还是第一次上报纸呢。你看看。”
叶若黎接过报纸,认真地看了起来,文章只有豆腐块那么大,但把大姐菜馆的特色介绍得简明扼要,从文章里,叶若黎了解到这个小饭馆有个十分朴素的名字:“大姐菜馆。”还知道他们的经营特色就是针对附近的居民,便民服务做的非常好,物美价廉是她们这儿最大的特色。叶若黎禁不住看了看店里的客人,多以三口之家为主,其乐融融。叶若黎看完,把报纸递给大姐,大姐开心地:“你瞧人家记者,就我这个小馆子,被她这么一写,成个宝了。”
《城·事》九(4)
叶若黎被大姐的开心所感染:“对附近居民来说,您这儿可不就是个宝?”
大姐不无自豪地:“那倒是,你想啊,这家里要是没个保姆,两口子都上班,还得带孩子,路上车又堵,回来再下厨房,可不累得半死,我呢,就是看准了这点儿,给他们服务,做点儿可口饭菜,干干净净地,价格也不贵,跟家里请个保姆的花销差不多,成全了他们,也成全了我。”大姐边翻报纸边满脸笑容地:“虽说开餐馆起点低,但利润可不薄。不过呢,你们文化人可都不爱干这个,不体面。”
叶若黎四处看了看:“哪里,我觉得能有一间这样的馆子,挺有成就感的。”
大姐爽朗一笑:“咳,啥成就不成就的,养家胡口,挣口饭吃。总比当时卖烤红薯时强。不怕风吹雨淋日晒了,好歹有个窝棚了,我挺知足的,一个外地人,在北京两眼一抹黑,能有个落脚之地,行了。”
大姐说的平静淡然,叶若黎听的却是心潮澎湃,禁不住问:“开餐馆一定很辛苦吧?”
大姐一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