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4/4页)
为什么这时候她不是在卡拉OK和朋友唱歌,却是在替先生整理账目?为什么这时候她不是在看漫画,或和朋友自由自在的逛街,而是要哄孩子睡觉?可是当她有这些念头的时候,内心产生非常大的冲突;她既想玩,当个社会传统观念下所谓不负责的坏女孩,但在现实层面上她又选择了婚姻,当了3个孩子的妈妈。于道德上、人情世故上,她都应该相夫教子,可是在内心深处,她还是个年仅28岁爱玩的“大女孩”呢!
一次又一次,她坐在诊室描述自己的无力和痛苦时,我终于发现她抑郁症的真正起因。原来就是她内心想做的事无法去做,由此产生了很大的无力感,感受不到生命真正的快乐。另一方面,她内心没那么想做的事,却又因为责任和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得不去做——比如,她必须帮先生整理账目,必须亲自带3个小孩。可是当她面对这些没理由不去做、但一定得做的事情时,她内心里另一个“想玩的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此这个要尽责任的自己,有着许多潜意识的不甘愿和勉强,往往无法用心去做事情,也就做得不好而产生挫折感,进而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好太太,产生很多抑郁症病人都会有的强烈内心自责和罪恶感。
抑郁症治疗处方(2)
不过我发现,他们用来自责的,都是那些理性上认为“应该做”,但内心里从不想去做的事。因为一个人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事,他必然会把它做得很好,但对于不是真心喜欢去做的事,就没有那么用心,结果做不好是正常的。而当他做不好之后,又落入道德的自我苛责,苛责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可是我总不能跟病人说:﹁其实你潜意识根本就不想把事情做好。很多时候你的抑郁症是逃避你不想做却不得不去做的事。由于你没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说你不想做,便利用得抑郁症,让自己没办法去做——因为那时便不是你的错了。“但这样的一个人并不见得能面对他内心真正的冲突,一方面传统观念没办法接受,另一方面他自己的理性及价值观也没办法接受,因此就会面临指责,如同这位病人讲的:﹁我怎样面对这个我呢?如果我不去做,我干吗要结婚,又为什么要生下小孩?既然生了小孩,再怎么样我也要咬着牙撑下去。”在这样的内心冲突当中,她的抑郁症变成了无药可解,不管再换什么样的医生,再换什么样的抗抑郁剂,她的病似乎都得不到缓解。
2、内在的两个角色必须同时满足
在和她进行进一步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她慢慢能觉察,并且接受了内心其实有个“想玩,但不能去玩的大女孩”的现实。后来我告诉她,如果想当个尽责任的妈妈,那么某程度要能够去满足心中那个“想玩的大女孩”,某种程度上得让自己去逛逛街、唱唱卡拉OK,甚至去看看少女漫画。如果不让这大女孩得到满足,又硬逼她去做她不想做的事,她当然会抗议,当然会不快乐,当然会得到抑郁症。若给那个想要自由的大女孩一点甜头,在某种程度满足她内心的渴望,她当然也会满心愿意去扮演当初选择的为妻为母的角色。
“你内在的两个部分,不能非此则彼——要么就是完全回到那个不负责任、又想玩的角色,要么就是扮演那个只能付出、只会尽责任,而完全不能享乐的角色。这两个角色你必须要能同时满足。”我这样告诉她。她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也开始跟先生沟通,之后逐渐去实现,而抑郁症状也慢慢地改善了,抗抑郁剂的效果才显现出来,甚至在治疗3个月之后便进入减药和停药的阶段。
从这个角度我们来思索抑郁症的本质。我再强调一次,人不会莫名其妙脑中血清素减少而得抑郁症。基本上,可以把抑郁症的原因化为这两句话:“想做的不能做或做不到,不想做的又不得不去做。”想做的不能做或做不到,结果的就是沮丧、是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