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 (第3/5页)

共谋大局为好……”

照壁前,一群人正纷纷攘攘吵闹着,既有红袍官员,也有儒衫布衣。争到热闹处,一人高声喊道。

此人红袍长须,年近五旬,正是天王府尚厅礼科郎中屈明洪。科举之事,他是协助汤右曾主持之人,更是屈大均之子,名望颇高,这一声喊,众人终于平静下来,也由此而知,照壁上的三人,正是明末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孔东堂来英华,三贤院该以一个声音发话,有什么相争细节,诸位最好先弃在一边,就如英华诸人应上满清之事一般,大家终需同仇敌忾。”

屈明洪说得稳重,众人都纷纷点头。

“还能有什么声音?孔东堂乃孔圣之后,我等读人,自是要以其为儒教旗帜,卫儒争位!这英华,不能让邪魔外道霸持国政,惑乱人心!”

却还是有人不甘,扬声叫唤着,这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士子,带着明显的福建口音。

“诸葛际盛,你是要学东林党,只为党争,不为国利么?”

另一人叱喝道,正是屈明宏的儿子,刑科主事屈承朔。

“东林党何耻!?何错!?不媚君不事权贵,争的是为国为民!三贤之倡,不正是东林遗风么!?”

诸葛际盛毫不示弱,甚至还语讽屈承朔是谄媚小人。

“诸位!我等皆读圣贤,尊孔圣人,这点是没差的!如今英华胜国,这一国已是诸民之国,就该以权变之心,以天下舆论,循正道兴儒。天王虽不再尊儒,但也没有毁儒,诸事自有规矩,人心已定。若是我等另起波澜,怕不是利国利民,而是在祸国殃民!因此……”

屈明洪还是能镇住场子,这番话让那诸葛际盛不再言语。

“这不是血气之争,不能推着孔东堂跟天王治政相对。我等既奉三贤,就该求得孔东堂支持,让孔东堂也倡三贤,再以三贤所释儒理,激荡英华民心。天王最重民心,一国之民所尊,也该是他所尊!”

这新立的三贤院,背后就是早前舆论之战中兴起的《士林》。因为尊奉黄顾王,虽院还未落成,却已吸聚了众多读人,甚至包括尚厅诸多官员,隐隐跟倡导天主道的白城院分庭抗礼。

“黄王顾倡的是虚君,真要借着孔尚任来英华推波助澜,不知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波……”

翰林院编修郑燮也在聚会之列,但他心中却闪着这样的思绪,之前在青浦迎接李肆时,他就已经感觉到了李肆所掌握的人心,李肆会任由治下再起人心风波么?。

第二百四十五章 心烟起,朝北望

() 第二百四十五章心烟起,朝北望

眼见康熙又喘了起来,太监宫女赶紧扶住,那叫小晴的宫女捶胸刷背,终于让康熙一口气顺了出来。

康熙手指头朝地上那信点着,还挤不出话来,魏珠捡起信就要朝那还燃着火苗子的铁桶里丢,却被小晴一声诶给拦住,再一看,康熙的手指头正朝回勾着。

信再到手里,康熙已经平静了许多,细细又读了一遍,他冷哼出声:“李贼小儿,前后手腕用得好哇……”

这信是昔日臣子汤右曾写给好友田从典的,就是封私信。述了一段被软硬兼施拉下了水,不得不为天王府效力的哀怨衷肠,同时问候也经历了一番无妄之灾的田从典,感慨两人都遭时势牵累,可恨自己晚节不保,好友却能梅花香自寒中来。这些都不是重点,要紧的是信后汤右曾淡淡地提了一句,希望田从典辅佐新皇,致力于南北和平,他也会竭尽全力,不让天下苍生再陷血火。

看这内容,信该是康熙还生死未卜时从南面送出的,平心而论,也就是“新皇”二字有些康熙忌讳而已,可当时形势如此,康熙也不是为此生气。问题就在于,汤右曾对“新皇”有这样的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