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公孙策将案册捧了下来,众人赶紧围着他争相观看。

原来十五年前,沈元的父亲是一个打棉花的工匠。凭着祖传下来的好手艺,沈父打出来的棉花是地方上口碑最好的,又轻又松软,拿来做棉被和棉衣都十分暖和。靠着这门手艺,足以让沈父和沈元两父子糊口过日——那时,沈元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

一日,沈父接到了一件重要的活儿。地方上的陆员外因买了两斤上好的精棉花,要用来做棉被。因精棉比普通的棉花价格昂贵许多,陆员外一直不肯将其交给平常的工匠。年近严冬之时,他打听得沈父的人品厚道,手艺又佳,便找上门来央沈父为他这两斤精棉打松了,又许以两倍的报酬。

沈父见了这一宗大生意,如何不肯接?又知客人对他的信任,就格外地上心。定好了取货的日子后,他便每日仔细地打起这趟棉花来。他见这趟精棉的质量确实好,又见自己儿子的旧棉衣已经不成样子,一点都不保暖,便也去买了一点精棉回来,给沈元做了新的棉衣。

转眼已经到了取货的日子,陆员外看着这一床松软的棉花,对沈父的手艺赞不绝口,满意得很。行内规矩是打棉花前后俱要上秤,以示公道。谁知沈父将打完以后的棉花搁上秤时,却少了整整二两!

这下子,陆员外不干了,揪着沈父叫喊起来,说是偷了他的棉花。沈父见自己被冤枉,也就急了。两人正争执之时,邻居们听到响动,都出来了,围着沈家的门口议论纷纷。

有好事者便说:“你们在这儿争也无用,怎么不到衙门报个案去?”

一言点醒了陆员外,他朝周围拱手说道:“如今坐堂的是包青天包大人,必能为我讨回个公道,各位街坊都为我作证,这打棉花还打出个贼来了!”说罢,他揪了沈父怒气冲冲地往开封府而去。

包拯听罢二人的供词,一个坚持说对方偷了棉花,一个赌咒发誓说不会做这等事,一时也难以决定。他略想了想,便让衙役到沈家去搜一搜,看是否能寻出遗失的棉花。

待衙役回来报时,他们翻遍了沈家的屋子,都没找到那被藏起来的棉花。再审沈父时,他急得捶胸顿足,坚持表明自己的清白。包拯心中奇怪,便带了人亲自去沈家查看一番。

衙役们当着包拯的面,再一次仔细地将沈家翻了个底朝天,除了一些家常用具外,还真没有藏起来的精棉。气得陆员外双脚直跳,道:“不是他藏了,难道我那二两棉花会自己长脚走了不成?我与他素日无仇无怨,总不会平白无故地冤枉他罢?”

包拯抚须沉思之时,忽然沈父的儿子沈元穿了一件新棉衣,晃晃摇摇地走了进门。

陆员外一见沈元,眼前一亮,说道:“大人请看!这姓沈的家道如此贫寒,哪来的钱为他儿子做棉衣?那里面裹着的,必定是草民的棉花!”

沈父忙道:“你莫要胡言!那确实是草民自己花钱买来的丝绵,请大人明鉴!”

陆员外哪里听他的话?他一步上前拉住沈元,当着众人的面一撕那件新棉衣,只见洁白的棉絮纷纷扬扬地飞了满天。

“大人!草民认得,这就是那失踪的二两棉花!”

包拯捻了一点沈元棉衣里的丝绵,与陆员外的那一床棉花一比,果然是一模一样的质地。

随即有人将棉衣里的棉花取出,上秤一称,不多不少,刚好二两。

人证物证俱全,沈父已是百辞莫辩,绝望地瘫在地上。

40

40、【三】各人深夜议案情,三强齐聚开封府 。。。

虽然证据俱全,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陆员外搜了出来,包拯见沈父一副伤心欲绝的模样,又看他不像是那等偷鸡摸狗之徒,便暂未定案,允了三天时间,要沈父寻出证据来为他自己平反。谁知三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