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3/4页)
1840年1月22日,一家意大利饭店的老板娘分发了请柬。雇了乐师,用彩带装饰了饭店。准备了五彩纸屑,一大群人到这里跳起了新大陆时兴的波尔卡舞,这种风格的舞会一直延续到1846年。那时从欧洲刚回国艺术家克拉拉德玛斯特罗(clara ;del ;mastro)带了一伙戏剧演员,他们在一家剧场举行了当时意大利十分游行的假面舞会。后来,人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纷纷在其他的剧场效仿。几年后,假面舞会越来越红火。起初还站在一边观望的富贵人家也加入了假面舞者的行列。街上的恶作剧从此销声匿迹了。1879年有一则舞会广告是这样写的:早场舞会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交响乐队伴奏,门票每位1000雷亚尔(reis),下午场5…9时。地点在乔治广场(us ;square),晚场9点至次日天亮。在niniches俱乐部的化装晚会上,人们第一次使用了非洲的agogo鼓和巴西黑人爱用的金属打击乐器。后来,由当地的铁匠和采石工人搞出来的化装人物形象大获成功,这是一个打着大号非洲鼓。留着八字小胡须的假面人,他满面春风,热情、厚道,成了倍受喜爱的形象,这就是无人不知的‘泽佩雷依拉大叔‘(ze ;pereira)。其实,大叔正好代表了欢快的巴西人在节日里的心情。泽佩雷依拉的歌曲迅速传遍全国,成为当年巴西狂欢节的代表歌曲。歌词大意为:‘你是个好心的人,泽佩雷依拉万岁!为了今天的狂欢节,我们一醉方休,万岁!‘ ;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
据说巴西狂欢节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罗马教皇下令封斋期的前三天在教皇皇宫前举行庆祝活动。教徒们轻歌曼舞、手舞足蹈,整个罗马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从此狂欢节被正式确定并在欧洲广为流传,后由葡萄牙人传入巴西。1641年,在萨尔瓦多举行了马队和花车的游行,从而开创了巴西欢度狂欢节的先河。1846年,巴西首次举行狂欢节化装舞会。到了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巴西奴隶贸易的逐步取消和奴隶制的最后废除,广大黑人兴高采烈地加入了狂欢节的游行大军,在非洲传统乐器的伴奏下,跳起带有浓郁非洲风格的舞蹈。1889年巴西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后,狂欢节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桑巴舞逐渐成为节日的主角。就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今天这种盛况空前的非宗教的全民联欢活动。 ;节日虽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节日前的一两个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团体就着手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道两边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约热内卢大看台最佳的包厢票价虽高达千余美元,但被早早地抢购一空。
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真可谓“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管不了谁”。有钱人金装玉饰自不待言,就是穷苦人家凑热闹也要稍整衣帽。敲着空罐头盒子,叮叮当当地投入狂欢的人流,仿佛一年一度不狂欢一下。明天就没有好运气。人们忘掉了富裕和贫穷,忘掉了忧愁和烦恼。忘掉了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此时,全国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