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 (第1/4页)
“不。不,不!不为难,不为难!”蒯然赶忙摇头说道,虽然蒯然的身份很是高贵,是这个荆州蒯家的继承恩也是这个蒯家唯一的一个公子,可以说在这个荆州之中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能够拜入蒯然的门下,那是很荣耀的。但是蒯然却对这个不感冒,刘莽可是他的救命恩人啊,而且还成人之美,让他和嫣然终成眷属了,他自然不会不答应的。
“这么一个邓范需要王兄如此嘛?!”蒯然疑惑的是这个,要知道刘莽可是连邓范都没有见过,怎么就这么急促的想要手下邓范为徒弟呢,还用上了求这个字。
“缘分,缘分,这是命中注定的!”刘莽只能用这个打着哈哈。好在古人还是很是相信这个缘分这个东西的。
看着刘莽如此的坚决。蒯然自然也就不想问了。
看着蒯然那种不屑一顾的样子,刘莽心中却在窃喜。你怎么能知道这个邓范却是后面决定这个天下的归属人物之一呢!
邓范姜维此二人可是真正的三国后期的神人啊,如果说周瑜诸葛亮庞统徐庶,郭嘉贾诩这些人物决定了三国前期的定居,甚至他们一人之言可比得上十万大军,但是在三国的后期却是姜维邓艾周不疑的天下。
刘莽只知道这个邓范也就是邓艾,他曾经是新野人,没有想到是南阳的,可是被蒯然这么一说这才发现这新野和南阳靠得很近,不会错的。
在历史书上写着的是邓氏曾经是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而现在刘莽看到了邓家的邓艾的老爹没有死,活生生的在刘莽的面前,那可能是因为刘莽这个小蝴蝶挥舞了翅膀一般,原先轨迹之上现在的南阳可是老曹的治下了,而不是现在被刘跑跑占据着了。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建安十三年,曹操攻下中原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在这时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上蔡)作屯田民。因年幼,邓艾最初是当放牛娃。但他从小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于是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这个更好解释了,邓艾的老爹都活着,自然就不需要邓艾迁徙了,取名的事情,自然也是他老爹的事情了,邓恬去过颍川那是很正常的。
邓艾原先轨迹之上的人生转择是遇到了司马懿,这么一个诸葛亮一辈子的敌人,而现在邓范的轨迹也被改变了,改变他一身的人就是他刘莽了。
邓艾在司马懿的麾下可是提出了两个建议,这两个建议可是让曹魏在三国后期真正意义上的保持着强胜的原因,这两个建议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他认为:“土地肥沃,可惜水少,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于是,便著《济河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邓艾还认为:“从前平定黄巾之乱,为此而屯兵开田。在许都积蓄了许多粮食,目的在于控制天下。而今三面已平定,但淮河以南还有战事,每当大军南征,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一半,耗资很大,劳役繁重。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可以减省许昌周围的稻田,引水东下。而今淮河以北屯兵二万人,淮河以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常有四万人,边种田边戍守。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扣除兵民的费用,每年用五百万斛作为军资。六七年间,可以在淮河上游积蓄三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够十万军民吃上五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