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0頁 (第1/2页)
而澄心堂的紙就更好認了。&ldo;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ldo;正是澄心堂紙的特點。詩人梅堯臣為之作詩,詩曰:&ldo;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餘;潘侯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rdo;以簡兒的眼力,特徵如此鮮明的東西那絕對是一眼貨。
所以就算以自個的能力不敢出言考證這套《閣帖》的真實,但辯證這紙還有墨的能力那總還是有的吧,只要這兩樣被論證了,那麼這套《閣帖》不是祖本那也有很大可能性是明肅府本,或南寧時期的刻本(這個可能性最低)。
對了,祖本與明肅府本這兩個版本可能存在的區別是什麼來著了?簡兒趴在床上,托著下巴,指尖還很不老實地在那小臉蛋上輕輕地彈啊彈。努力回想著自己所看過的資料中關於這兩個版本的描述,畢竟按現在的情況看,這兩個版本的可能性是最高的了。
最先說這早已絕跡的祖本吧。&ldo;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rdo;是史料中關於它的描述。
不過,《閣帖》起初刻在木板上,因為水份的蒸發,刻板出現裂紋,於是工匠們便用銀綻錘打成鋦子將裂紋鋦合,這樣在拓印時,拓本就出現了銀錠紋,其次,就是它的紙與墨了,宋太宗在《閣帖》刻成版後,明確要求拓印時一定要用當時最名貴的澄心堂紙與廷珪墨。所以這兩項是它最大的特徵,同時也是最主要的辯證依據。
只是唯一可惜的,這刻本為新出土之物,並不屬於傳承有序之本,上邊更不可能有收藏者所用的鈴印,哪怕那汪姓小吏的印也沒有,否則這辯證起來可就容易多了。
說完了這祖刻本,咱就再來說說這明肅府本吧。
與祖本相同,明肅府版的《閣帖》同為全帖10卷完整,宣紙墨拓。其各卷末均刻有&ldo;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模勒上石&rdo;小篆3行,以及&ldo;萬曆四十三年乙卯歲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rdo;隸書3行。
其實說起來這《閣帖》明肅府本之緣起,在書林中盛傳一段佳話。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木英為甘肅肅莊王,賜宋本《閣帖》一部,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府。萬曆年間,陝西右參政分巡臨鞏張鶴鳴得&ldo;李子崇藏閣帖&rdo;和&ldo;皋蘭縣封官本帖&rdo;,向肅憲王朱紳堯借藏帖校對。次年,憲王乃令摹刻,聘請姑蘇溫如玉、南唐張應昌主持此事。至半途憲王薨,世子朱識宏繼承之,先後費時七年,用富平銅磬石144塊,於天啟元年始成,並將摹石收藏於肅王府東書院遵訓閣內,視為珍寶。
肅府貼自刻成後,曾多次遭到破壞。?明、清之際,帖石佚失,損壞多塊,清順治11年(即公元1654年),洮岷道陳卓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40餘版(處),帖文補全,復成完璧。爾後康熙14年又遭兵燹險些全毀。
所以光憑著這拓印的冊頁所顯示的效果,簡兒就可以肯定,要麼它就是祖本,退一步來說,哪怕它是明蕭府善本的話,那也得是用的早期的原石初拓本。至於它會不會是假的,簡兒表示,光憑其上散發出來的濃得可以膩死人的靈氣,就已經完全可以斷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不管是哪樣,那都是絕對屬於無價之寶的行列啊!即使它不是祖本,是明肅府本也一樣。畢竟哪怕是明肅府本,在書畫界也是同樣的赫赫有名。
清代書家倪蘇門《古今書論》就曾云:&ldo;淳化帖在明朝,唯陝西肅王府翻刻石最妙,謂之肅本。&rdo;他之所以這樣說,一是明康府本的底本同樣出自於皇家內府,並按北宋祖本勾勒摹刻。肅府本諸跋對其底本的出處交代得十分清楚。肅世子朱識鋐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