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4/4页)
于有形的世界,它是上边也不明,下边也不暗。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它绵绵不绝充塞于天地、宇宙之间,似乎是有个物体,又难以言状。归根结底“道”不是以一种有形的形体体现出来的,好比能量转换不是一个物体转变成另一个物体一样,不能用“物”来描述。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就是说“道”是无形的形状、是无象的表象,这个现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姑且用“恍惚”来描述。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你想在前头去迎接它的话,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头。你要是想在后面跟着它,你还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圣人就是依据古代先贤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在结合自己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指导或借鉴今天的所作所为。知道古往今来事物的来龙去脉,并顺应这些规律行事,就是“道”的纲纪。
笔者感悟
本章老子阐述的内容非常难以理解,其实老子阐述的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
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就是“道”。早期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被动的去认识自然规律,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在他们脑海里产生印象,他们需要把它描述出来,这个“描述”就是“名”的产生过程。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渐加深,人类会把已经认识到的支离破碎的“名”加以整理、整合就产生了“知识”。知识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是通过无数代人艰苦努力实践总结得来的,又通过一代传一代流传下来的。后来者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当然是抽象的,所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者必须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把抽象的知识与现实客观实际相结合,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深刻内涵所在。
本章老子向我们阐述了:古为今用的哲学思想。“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学习前人认识自然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再总结出更新的知识,以指导后人更深层次的探索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
中华民族古为今用的思想
中华民族古为今用的思想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前人经过无数次失败、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中去,就是中国人“古为今用”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
*同志,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韬光养晦”四个字,用来指导我们在对外关系中的心态和姿态。这不仅使整个国家深受其益,而且还使得广大群众深受其福。我们没有因为国力强大就去欺负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韬光养晦”,广交朋友,呼吁和平,别的国家也愿意和我们拍着肩膀交朋友。
*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做演讲,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指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这是至高无上的评论。
2002年5月28日,李瑞环同志在英国演讲,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讲到“和实生物”,意思是,事物只有和谐相处才会产生新的事物。比如夫妻,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