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1/3页)
&ldo;好問題!&rdo;圖特贊道,台下的同學也都露出期盼的表情。
&ldo;受害者牢籠的出口在哪裡呢?&rdo;他故弄玄虛地看著大家,然後手指向三角形的底部,&ldo;受害者!因為這是受害者牢籠的起因,因此也必須在這裡終結。&rdo;
圖特認真地說:&ldo;想要從受害者的角色中掙脫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樣的嘗試只會把你帶到迫害者和拯救者的位置。&rdo;停了一下,圖特宣布,&ldo;所以,想要脫離這個牢籠,你必須面對受害者的痛苦:化解整合了這個痛苦,就能從牢籠中掙脫。&rdo;
向東突然說:&ldo;這不是很矛盾嗎?我們就是因為不想面對受害者的痛苦,才會創造出迫害者和拯救者的,現在反而要把面對這個痛苦,做為逃離的手段?&rdo;
圖特用讚許的眼光看著一下就抓到重點的向東。&ldo;是的,因為把你關到這個監牢裡面的,通常是你對外在人事物的抗拒,你因抗拒而產生負面情緒,讓自己淪為受害者。&rdo;
圖特看看幸雄。&ldo;就像幸雄的例子,他覺得父母沒有以他想要的方式對待他,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他就成為受害者了。
為了逃避自己的無價值感,他會藉由拯救者和迫害者的角色來幫助自己不去面對受害的痛苦。&rdo;
圖特又轉過頭來對向東說:&ldo;所以,如果你能與自己的負面感受安然共處‐‐例如願意接納自己的無價值感或自己的脆弱無力‐‐那麼你就會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可以更有效地去應對外在
你不喜歡的人事物,而不會被困在受害者牢籠之中了。&rdo;
最後,圖特語重心長地說:&ldo;這是關鍵所在,我們等一下會處理這個重要的問題。現在,讓我們先看看受害者很容易採用的一種損人不利己的手段‐‐報復。&rdo;
註:克里斯多福&iddot;孟在心靈海國際教育集團開設的課程中,常常用到這個模型,最初源自史蒂芬申卡普曼的戲劇三角形模型。
20從報復心理解脫‐‐轉念作業
幸雄不解地問:&ldo;你口口聲聲說我在報復父母,可是自從我父親過世以後,我可是個非常孝順的兒子啊!&rdo;
圖特答道:&ldo;是的,那是你的表意識告訴你,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子來彌補你的愧疚。不過,表意識是敵不過潛意識裡的動力的,那個動力就是‐‐報復!&rdo;他繼續說,&ldo;你收斂起你的光芒,隱藏你的天賦,招來一連串的失敗打擊,好做一個一事無成、平庸的人,這就是你對父母最大的報復。保有這種報復心理,可以讓你繼續批判他們的錯誤,責怪他們。&rdo;
&ldo;可是……可是,&rdo;幸雄不解,&ldo;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rdo;
&ldo;問問你自己啊!&rdo;圖特不直接回答,&ldo;你想想,不原諒你父母,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好處?&rdo;
幸雄此時頭腦一片空白,直覺地回答:&ldo;我可以不必為我的人生負責,因為我的父母太糟糕了。他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他們不好過。我的失敗不是我的錯,誰要我的父母是那個德性呢!&rdo;
圖特說:&ldo;很好很好,繼續下去。&rdo;
&ldo;我要讓他們看看,我是他們不負責任行為下的受害者,是活生生的例證,證明他們的失敗!&rdo;
幸雄講到這裡,突然回過神來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