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 (第3/4页)
更期待和平的降临,所以我国也不得不更期待战争。”
这种充满了辩证法的话听起来颇有深度,用中国式英语说出来,甚至有点诗意。英国外长倒是有点相信吕成的话是真正代表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占据优势的一方,甚至有很大可能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希望战争能够赶紧结束。战争结束意味着他们能够轻松自在的品尝和消化胜利果实的甘美味道。
中国已经实际控制了加拿大与藏南地区,这两个地区对英国人来说是属于打草楼兔子的范畴,是扩张的行军途中顺手拿进口袋的好处。某种意义上来说,多这几块地不多,少这几块地不少。但是,这些地盘一旦落入中国人手中,那就有另外的意义。那不仅意味着进军的终止,还意味着中国可以从这些地盘出发,进攻英国。
这种攻防转换的问题是很麻烦的,即便吕成大使和英国外长已经认真的讨论过双方的冲突所在,可英国人还是不认同让中国这么轻易的拿到这些土地。
“那就是说,贵国会满足于这些土地喽?”英国外长问道。
吕成大大的点点头,“是的,我们会满足于这些土地。而且我以前还说过,我国皇帝陛下认为英国是很伟大的国家,所以中国愿意与英国保持真正的和平,并且在贸易自由化上进行更多合作。”
“用战争来推动和平么?”每次听到吕成这种傲慢的发言,英国外长就忍不住想出言讽刺一番。
吕成还是那种完全听不出嘲讽的态度,他颇为欣赏的点点头,“就是这样,用战争来推动和平。我国皇帝陛下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我国愿意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来推动和平的降临。当和平降临之后,我国同样会用坦率认真的态度和贵国交流,以明确我们两国之间的分歧,并且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分歧。例如,在苏丹,我们就没有让战争继续扩大化,而是让战争推动了和平的发展。”
提起苏丹,英国外长更加不爽。中国渗透到苏丹之后,英国就没办法顺尼罗河而上。但是苏丹好歹是奥斯曼帝国的地盘,英国也没办法正式名义出兵。在1880年,英国派遣了一万陆军,与埃及的阿里王朝合兵一处,对现在的苏丹总督毕庆山发动了进攻。
进攻在中国的新式堡垒面前撞的头破血流,英国人当然知道现在名震欧洲的普列文要塞,他们甚至亲自派人前去参观过普列文要塞,并且向奥斯曼帝国的圣战英雄奥斯曼??努里帕夏请教了战争的问题。奥斯曼帝国中有太多的亲英派,通过这些人提供的情报,英国终于闹明白了。指挥整个战争的是奥斯曼??努里帕夏,建立要塞并且营运要塞的则是中国的李维仁帕夏。
在苏丹的攻防战中,完全由中国建立的要塞比普列文那个临时建立的要塞更坚固,在酷热的干旱荒漠中,中国人还大量使用了铁丝网。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技俩配合了机枪、堑壕,让三万英埃联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还是顿足不前。
英国原本认为中国在苏丹初来乍到,只能依靠本国的那点兵力。没想到中国居然收服了大量的苏丹本地人,当英国人被中国防线挡住的时候,五万多中苏联军绕到了英埃联军背后实施了包围。三万英埃联军突然发现他们被铁丝网组成的超长“围栏”牢牢的包围起来。
中苏联军发动了针对水源地控制权的几场激烈残酷的战斗,等英埃联军无水可喝的时候,中苏联军就实施了彻底的围困战术。
在战场上,干渴难耐的英国人发动了几次绝望的突围。中国人的机枪和弹仓式步枪在平坦的荒漠中有着最大的效力,英埃联军损失惨重。中苏联军只是围困,却没有发动最后的歼灭。抵挡不住口渴的英埃联军派人和谈,最后不得不屈辱的接受了“武器换食品”的协议。
中英两国也进行了谈判,谈判结果是中国允许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